夏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今天6月21日18时07分迎来2018年的夏至节气
。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过了今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到了。夏至是昼夜变化的界限,这一天北半球的各地都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在古人看来,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盛极必衰,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而阳性的生物却渐渐衰退。夏至时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和饮食习惯
,那么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那些呢?
夏至习俗
1、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流传的一项禁忌习俗,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2、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3、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饮食
1、夏至面条不可缺
中国的北方有不少关于夏至吃面的俗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或“捞面”,用来消夏避伏。而在北京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2、吃馄饨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江南地区则在夏至这天讲究要吃馄饨,说是吃了馄饨,可包夏日不苦夏,健康度过。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馄饨,因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其音又与“混沌”谐音,所以民间还有夏至吃馄饨有助于孩子聪明的说法。
3、吃大蒜、大葱
季雨水多,蚊虫也进入高繁殖期,很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特别是染痢疾等肠道疾病。《本草纲目》中有大蒜、大葱“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所以在夏至时节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4、吃苦瓜
夏至的饮食调养,应多吃苦味、咸味,和清凉的食物。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所以苦瓜不失为夏至日的最佳蔬菜。
5、吃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6、吃冷饮
各地夏至日的饮食虽有不同,但皆有消暑解热之意。夏至日吃凉粉、凉皮、饮酸梅汤、吃西瓜、服冰块等等,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相传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宋代就有人当街列凳售冰饮,明清时有刨冰。清廷则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
好了,小编就说这么多了,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夏至习俗也可以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都多了解一些不同地方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