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峨眉含笑写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
事件回放:一个10岁的四年级男孩儿,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在上厕所的时候,被两个同学欺负。一个人把住门,另一个人从头顶扔下一个带着尿和手纸的垃圾桶扣在了孩子的头上。两个干坏事的孩子哈哈大笑地跑了,剩下这个孩子哭了。然后又跑到水龙头下面冲啊冲,冲净那些尿骚味,然后接着跑回去检查班里做操的情况。
回到家孩子哭着跟妈妈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妈妈愤怒了。打电话给老师,要求请那俩孩子的家长。可是老师当时责问孩子发生事情怎么没跟他说,那俩孩子家长根本没当个事。那俩孩子没有受到惩罚。作者觉得这个结局是失败的,没给孩子讨回公道。
继续找校长,那校长却正因为孩子爸爸跟教育局申诉而火冒三丈,对作者态度恶劣。看到这里,真是让人生气。而那个受欺负的孩子,被医院确诊为“中度焦虑,重度抑郁”,医生建议不要让孩子上学,在家休一周。孩子也闹着不去上学,看到这些,也为这个孩子感到痛心。
透过每个人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折射了教育的盲区。
男孩儿作为受害方,在受到两个同学的欺凌之后,在擦干泪水用水龙头反复冲洗自己身上的屎尿味后,还不忘记自己的职责,依然跑回教室里检查班里的做操情况,说明孩子在逆境中有抗击打的能力,这种行为实属难得。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在被羞辱后能够平静如常地继续履行职责。
当孩子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里哭着向家长诉说的时候,家长至少要做两个工作。一、尽可能保持情绪平稳地听孩子诉说和哭泣,直到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当然,期间对孩子的抚摸、拥抱等安抚动作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在孩子还没有说完之前就已经暴跳如雷的话,孩子在学校一直压抑着的情绪就不能释放出来,同时,也不利于家长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另外,家长此刻的愤怒只会让孩子更觉委屈和受害,还会加重孩子的屈辱感。
如果家长在平静地听孩子诉说完之后,针对孩子在事件发生后依然回班级继续履行职责的行为加以认可和赞同的话,在孩子的内心会升腾起力量来,他也会像妈妈一样确认自己的勇敢和执着的时候,伤害已经过去了。意味着孩子不仅不受害,还能够从中拿到力量和勇气。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挫折,他都不会被打倒,因为,他已经战胜了对方和自己。
同时,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针对这件事情希望家长如何帮他处理?如果孩子认为自己能处理好,家长在这个时候,需要问一下孩子想要采取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想以忍让沉默的态度不再追究此事,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深层次沟通,了解孩子的这种态度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对施暴者惧怕的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并让他明白,一味的忍让和惧怕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孩子有以牙还牙的报复想法的时候,家长要坚决及时地将孩子的想法根除。孩子的沉默忍让也许是出于对施暴者的信任,或是对自己的信任,家长不能打击孩子,更不能主观武断地将矛盾深化、恶化,始终本着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来解决的原则,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当然,家长在私下里可以与班主任沟通此事原委,包括家长对此事的态度,而不是愤然地去为孩子讨公道。该讨公道的时候一定要讨,让孩子能够学习到的是立场与自我保护,只是,这个时候,父母是孩子身后的支持者。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话,父母就该征求孩子的意见需要怎样的支持。
至于家长与班主任、校长讨说法,如果是为了解一时之气,请认真地想一下,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的帮助?
孩子被医生诊断为“中度焦虑深度抑郁”,医生建议孩子休学一周。结果证明,在家长与校方针对此事的纠纷中,没有赢家,纠纷的过程是对孩子持续加害的过程,结果也不例外,孩子是第一受害者。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专业从事教育的班主任和校长对此事又有什么看法呢?通过这件事情的始末,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