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读完研究生,别人都比你多三年工作经验了。”一位朋友来看我,冷不丁溜出这么一句话。
“别人是谁?我又不跟别人比。”我不加思索地回应道,仿佛这句话已经排练过上百遍,只待一个合适的场景就喷薄欲出了。
“你毕业时期望月薪是多少?”以姑姑为代表的七大姑八大舅对我毕业后的薪水给予高度的关注。我秒回:“这个还没仔细考虑。”
“你看那谁,月薪已经达到多少了,你总得要超过他吧。”我不想解释学文和学理、女生和男生以及不同城市、不同能力造成的薪水差异,这副逻辑已让我哑口无言。
这样的对话多了,我不仅厌烦,而且厌倦。
小时候比成绩,长大后比薪水,仿佛我们的人生只有在数字上增值的可能,而不能有无关数字的非量化目标。
有时候想想,难道我是一个自甘堕落、拒绝上进的笨学生、懒女人吗?事实上,尽管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想混吃等死,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在积极做事。
只是我并不赞同金钱是我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如果一味追求金钱会不会让生活失去快乐?
被一种功利主义心态所驱动,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孩子的自我成长和长远发展,而不是死盯着几个数字组成的成绩和薪水?
在一种攀比的氛围中长大,有多少年轻人真正按照内心意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这个连思想都同质化的世界里,有多少“好心人”真正鼓励年轻人做他们自己,而不是或劝慰或刺激年轻人走别人都在走的路?
最近的热播剧《小别离》里正好反映类似的思考与焦虑。海清扮演的职场妈妈童文洁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让即将中考的女儿朵朵学习。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啦。”
人生的路径规划得如此细密,听得我胆战心惊。但朵朵是个有想法的孩子:背着妈妈偷偷写网络小说最后成为畅销作家,考上重点高中而父母出现分歧时,“希望自己做决定,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留学一年后再次决定回国上学。
即使曲折心酸,但最终朵朵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和节奏,文洁也重新认识自己,真是个happy ending。
相比之下,《唐顿庄园》里的三小姐Lady Sybil更为叛逆。大小姐Lady Mary高贵冷艳却一无所长,身为middle child的二小姐Edith性格温和却四处讨好,唯独Sybil小姐在贵族家庭中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贵族小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整日围绕聚会、打猎等活动团团转。Sybil对此毫无兴趣,而是对女权和政治情有独钟。
帮助女仆寻找秘书职位、到杂乱之地听露天演讲,在战争爆发时毅然决然去当护士,战争结束后不顾门第观念与司机结婚生子。
Sybil最终因产后并发症死亡,但她的善解人意、菱角分明却让人十分喜欢。
除去Sybil本人的性格魅力外,我想这个角色之所以受欢迎,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太多不得已导致我们不能“随心而活”、“随性而活”,而只能将这个美好的愿望投射在荧屏上。
诚然,并非人人都有“just be myself”的觉悟和资本。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些人知道自己的使命却囿于种种现实条件,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知天命”的基础上突破局限、大胆追梦。
想要与众不同,或许需要一定的条件:拥有一定的美貌或经济资本,性格坦荡不讨好,明白心中所向。如果没有,只能牺牲更多的时间去努力争取。
但倘若太过辛苦,父母、亲戚、同事甚至陌生人就看不过去了:何必那么累呢?彼此的境遇不同、交集太少,导致不理解。
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哪怕是血缘至亲,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人,父母和孩子也是如此。自己想要的,大胆去追求,就这么简单。
身边人或奚落或阻拦,圈内人优秀得闪闪发光,都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梦想的道路即使是一座独木桥,只要我们坚持向前走,一定能够到达。
你不是别人,没必要活成别人的样子,so try to be different.
别人不是你,不会感同身受从你的角度出发,so just make your own choice.
当然没必要为了不同而不同,应该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再发力。
所以,下次当“好心人”以别人的标准来“规训”我时,我只想告诉他:我不是别人,没必要活成别人的样子;别人也不是我,不能体味我的深夜痛哭和种种小确幸。
我不是别人,没必要活成别人的样子。更何况世界这么大,即使落在正态分布的小概率范围内,也是乌泱泱的一片人,怕什么呢。人生的路有很多种,我只选择一条愿意走的路,哪怕荆棘丛生,哪怕蜿蜒曲折。
愿你也是。
愿我们一生都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身体,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