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2018-03-27
原 文
《论语里仁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今译】:孔子说:“诚心立志成为有仁徳的人,没有恶。”论语学记 第69篇
【学记】:一个立志于断恶修善,一心只想做个仁者的人来说,他的所行所做不一定就没有过错,但他不会有向恶的心。为恶的人忽略修养,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慢慢的就失去了发现自我良知的功能。但为善者非常重视自己的内在世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善举,内心也会升起快乐,久而久之,向善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行为也会越来越忠实于自己的心,恶行更就不复存在了。
人心先以丧失良知而行恶,若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绝对不会去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但要成为这样的人,还是比较难的,毕竟人有良知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但一个立志向善的人,必然是一个可以用行动超越自我的人。
【感悟】:立志成为一个有仁心的人,必定是因为他发现人生更大的的价值,如果不在物质和完善人格上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仁心是不能至诚的。
【注释】:夫仁者以行善为乐,故不为恶。天理良知始于觉知,此人之本性,本性所失,必因其利所诱。夫诚于仁者,必不存恶心,虽有过错,不至于恶行。故无恶也。无恶者,亦不恶于恶人,存诚劝向善,共成仁道。
此心本清明
善恶亦不存
行善仁之本
无恶徳者根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志,犹云存心。志于仁,即存心在仁。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哀。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乃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
《论语讲要》:今以恶字作好恶之义讲,则此章是说,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以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
《论语恒解》:人必先丧其天良,而反敢动于恶,志仁则天良不昧,自然不忍为恶,不敢为恶,世未尝无向善之人,只因无志仁之功,恶易长而善易消。
《论语正义》:孔安国曰:“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
《春秋寒露玉英篇》:“难者曰:为贤者讳皆言之,为宣,穆讳,独弗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弃。弃之则弃善恶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以意见之而已。苟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
监铁论刑徳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论语集注》: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论语义疏》:言人若诚能志在于仁,则是为行之胜者,故其余所行皆善,无复恶行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