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突然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家有幼儿期和青春期并存的两个孩子,这本书值得拥有。
育儿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作者首先列出现在家庭的五种挑战:
1.现实感的缺失(沉溺网络世界)。
首当其冲的是手机。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让它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出门可以啥也不带,只要有一部手机,一切尽在掌握。
其次就是电子游戏。大多数的父母会视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为了不让孩子游戏上瘾,不惜一切代价阻断游戏和孩子之间的连接。
可是大多数时候是徒劳的。我们成年人尚且不能脱离电子产品,又怎么能给孩子制造一个真空的世界?
有效的措施就是“辅助轮”原则:有原则、有条件的加以限制。可以和孩子约定使用的时间、了解他们联系的对象以及正确引导他们健康上网。
总之有礼有节的控制,相比于如何堵,如何疏才是最关键。
2.安全感的缺失(缺乏父母陪伴)。
好像一提安全感,大家首先想到婴幼儿缺乏安全感。可是,如今不只孩子缺乏安全感,成人也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和回应。孩子借由安全感发展出信任感。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把孩子的信任感传递给周围的环境,继而让孩子能接受这个现实世界,探索世界,健康成长。
安全感这一课必须由父母来上。尤其是幼儿的头三年。如果在这个关键期,父母的缺席造成的安全感缺失,那以后可能得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来弥补。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3.金钱至上(拥有权利感)。
物质条件的空前发展,使得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不断的攀比、比较,使得孩子容易迷失在物质世界无法自拔。如果家长不加以良性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4.尊重的缺失(底线的存在)。
相比于他们知道什么是尊重,如何去做到尊重别人更有意义。
如果家长一直毫无底线的容忍孩子的不礼貌行为,那么最先品尝恶果的往往是他们自己。“请”、“谢谢”这些词都要用起来,而不是只出现课本上。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家长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重要的事说三遍。
5.情绪的海洋(苦苦挣扎的孩子)。
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阻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现实中例子太多了,有的孩子由于被家长或者老师批评几句,就毫不犹豫的跳楼自杀。这样的孩子太脆弱。作为父母是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
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吃喝无忧,只在学校学习就没有压力了。
殊不知,她们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时刻提醒他们不敢放松。他们努力的意义无非是不想让父母对他们失望。这也是很多孩子焦虑的源泉。
这本书是2017年第一次出版。如今四年过去了,这几种挑战却愈演愈烈,几乎占据着每个家庭的C位。
看到如上那些挑战,相信作为父母的你我都得吓出一身汗。
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就此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了呢?
不,作者从幼儿和青少年两个时期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方法,相当于老中医精准施治了。没有唬人的大道理,一切都有落地有效的实操性。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下说。那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用传统价值观来影响孩子,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诸如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礼仪。相信一个孩子如果拥有以上的品质,大概率他就是父母心中完美的好孩子了吧。
这些好品质的培养不是遗传的,而是需要父母培养的。作者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和培养的方法,让人心头一震,你的孩子同样可以拥有以上品质,只要你肯学习和付出。
最后,来到书的结尾:优化内在,成就完美亲子关系。
首先,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基于此,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你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打理好你的生活和脾气。给孩子创造身心放松的家庭环境,是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我们不能做加压器,要当一个泄洪口。
其次,你要拥有一个孩子之外的世界,就是你有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和不一样追求。不要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给孩子无故施压。
孩子是借由父母而来,但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随意支配。她(他)是一个独立的人。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尽我们所能,培养他们能够脱离我们而独立生存的能力。
最后,送各位两条终极真理:
第一条你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另一条是你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读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静。每次读这种书,都心有戚戚焉。自责于之前犯过的错误,觉得愧对孩子。读完以后,稍稍释然。等再次遇到问题,会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不能做到那么完美,但是有了觉察就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慢慢的习得,也就越来越轻松应对了。
与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