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句话,说“孩子的教育小学靠家长,中学靠同学,高中、大学靠自己。"细细思量,这句话不无道理。
从一个人的认知及身心发展规律来说,还真是这样。儿童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那么家长在孩子习惯的养成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及智力的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孩子在学校的习惯及学业表现,甚至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的发展。而且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及智力、情感等的发展有延续下去的趋势,因为从发展心理学来看,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一贯性。也就是说小学阶段表现好的孩子,到了中学大多表现都会表现得好。小学阶段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到中学后可能会遇到更多发展障碍。小学阶段,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小学靠家长是靠谱的。
其实小学靠家长还不够完全准确,应该说从婴幼儿到小学阶段靠家长才够准确。比如三岁前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对他们各种感官的充分发展,以及婴幼儿是否对母亲发展出亲密的依恋等对儿童今后智力及人格的发展具有绝对意义,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岁左右,儿童人格发展基本已经完成定型。
等到了中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已经由首要位置降到了次要位置。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支持及学业影响随之降低。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重要他人中的同学,伙伴以及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这个时候,孩子更在意伙伴、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伙伴、同学的价值观、想法以及行为也会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想法以及行为。比如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体形、胖瘦,学业表现,并在意同学的看法与评价。这个时期,与他亲密的同学、伙伴对学习的态度、人生与价值观会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可能一起乐于学习、积极快乐生活,勇敢面对困难;他们或者也可能一起厌恶学习、消极颓废,回避问题。这取决于他交了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孔子讲,"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对进入中学的孩子同样适用。
等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孩子的理智感逐渐成熟,尽管他们缺乏人生经验,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目标与梦想,此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来自自我激励以及成功的愿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高中、大学靠他们自己也是不无道理的。
其实,小学、初中也好,高中、大学也罢,家长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一直都在。只是在人生的小学起步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尤其巨大。
在我二十年的实际教育经历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家长对孩子"一二年级充满希望,三、四年级有点失望,五、六年级彻底绝望。"也就是入学之初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很高期望,可是,当看到孩子拿着张张不尽如人意的分数回来时,家长就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点失望了,等到了五、六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孩子分数越来越低,有的家长索性对孩子的学习及习惯培养不闻不问,甚至放弃,任其自由发展了。其实,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真诚的鼓励,一如既往地对他们的学习给予智力的支持。小学阶段不只有分数、学习,还有对孩子情感、意志的培养。有时家长陪伴孩子努力、坚持,就让孩子学会了努力坚持,这也是一种学习。我们承认,人有天赋、智力的差别,但后天的努力可以尽量弥补些,况且,真正人的智力差别有多大,我看也不见得。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许有成功的机会。一直相信孩子,鼓励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迎接挑战,那么在小学阶段你就给予了孩子最大的影响。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