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11月下旬,我一时冲动,开始有关心理学“创作之旅”,最开始每天一篇,热情颇高,整个人都投入到这件事上,但每天持续的内容输出,很耗能,这种亢奋的状态持续了近2个月后,就后劲乏力,难以为继。后将频率改为一周一篇的样子,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再后来,间隔越来越长,写作的热情渐渐熄灭了。真是应了那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我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的不坚持开脱,比如今年鸡年,流年不利,应付生活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维持写作;比如某方面出了状况,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无暇兼顾。但这些理由连自己都很难说服,不过却让我看清这背后的心理逻辑:当处在逆境时,就可以降低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逆境成了一个挡箭牌,成了某种自我推脱的资本:我没有做到,但我处在逆境,就理所当然的有特赦权。
02
我想内心有这样逻辑的人,不会只有我一个,而且这样的人相信也不会少。以逆境为名,放掉本该有的责任与努力,不是在逆境中自持努力,以求突围,而是把自己的没做到,做不到归咎到逆境上:我没有做到,仅仅是命运,环境不给机会,我能怎样?而抱有这种思维的人,又往往会面对,甚至制造更多的逆境来维持这个想法。也或在他人看来正常的情况,也被冠以逆境之名,用以维持自己可怜的自尊。
逆境,顾名思义指不顺利的境遇。生而为人,大体都有体会,就是哪些个困难、挫折、阻碍、挑战、失败、病痛甚至灾难等。身处逆境,人自然普遍的心理感受是负面的,程度则因人而异。它让人:痛苦、消沉、怨忧、自怜、愤怒、狂躁。而消极的心态会使面临的情况更难承受和面对,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03
如果面对逆境,我们无数文人先哲,无数文学作品都在面对这个问题。然而人性中本能的“趋乐避苦”倾向,使人很难在逆境中保持定力。
一个人遭遇逆境,而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典型形象:祥林嫂。她的遭遇是悲惨的,值得同情的,但她没有节制的诉说,最终让自己从一个可怜之人变成人人厌弃的人,实在可叹。
而那些在逆境中保持自律的人,则显示出一种惊人的力量。曾奇峰曾经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丈夫出门上班之前,叮嘱妻子把自己床头柜上的安眠药收好,以免孩子误食。结果妻子一时忘记,孩子真的误食并死去。当这个丈夫从悲痛的妻子那里知道了这件悲伤的事后,回家。他看到妻子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抱着妻子,说了一句:我爱你。
这位丈夫在如此巨大的悲伤事件上所表现出的自律是惊人的。他不仅没有让自己崩溃,将自己的痛苦宣泄于外,迁怒于妻子。他反而克服内在的剧痛,转身安慰同样悲痛并深深自责的妻子。他的自律让他在那个逆境前成了巨人。
04
逆境中的自律,还有很多杰出的例子。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肯.威尔伯与妻子新婚不久,妻子就罹患乳腺癌。从此便开始长达5年与癌共处抗争的日子。在这旷日持久、反反复复、艰难过程中。无论是肯,还是他的妻子崔雅都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考验。却不曾轻言放弃,在被命运残暴摧残的当口,他们在苦难中涅槃,彼此陪伴,各自成就。
05
逆境,谁都会遭遇,但为什么有人能从逆境中崛起,而有的人却一蹶不振呢?这就是由面对逆境的态度决定的。可以说,逆境是人生真正的试金石,品质高下,一试便知。而人生难得的便是逆境中的自律。
诚如诗人黑尔克有一句诗: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仅以此文,让自己在写作路上多挺住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