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观后感
我并不关注影片背后的革命者故事,所以情节属实与否其实不重要。
我所感兴趣的是两个年轻人骑一辆摩托车环游拉美的诗意与青春,是理想主义可以高于一切带来的久违的感动。
冲动也需要勇气,尤其是可能搭上小命的冲动。行为可以不被理解,精神却值得肯定。
就像出发前艾伯特指着一个在咖啡厅打盹的老人对格瓦拉说的:你想过那样的生活吗?——当你老了,遗憾年轻时没为理想挑战过自己,没有过任何激情的回忆?
我们也这样害怕过吧。可是我们没有立马骑上摩托去丛林闯荡,又凭什么说别人是疯子。
佩服那位医学本科生的父母,在儿子决定放弃考试和毕业,放弃前途无量的工作,带着先天性哮喘,跟一个车技很烂而车本身更不靠谱的生化研究生上路时,能只是拍拍他的肩膀,拥抱他,祝福他。
信念坚定的格瓦拉抱着一条纯种德国牧羊犬去跟富有而美丽的女友告别,在野外的车上热烈地吻她。她推开他,告诉他,只要他留下,什么都可以得到。可他轻轻地摇摇头,说,我不能,带着女友给的十五美元,出发了。
他的忠贞在于他始终护紧那点钱,始终记得答应女友的美国短裤,不接受任何诱惑,以及接到一封没有透露内容的信之后长久的发呆(我一直认为那是女友寄来的分手信)。
如果理想与女友只能择其一,选前者是热血,选后者是柔情,任何角度都可赞可贬。我想切其娜也很矛盾吧,让他去,因为他是个浪子,可是她也败给了他的理想;不让他去,证明他深爱她,然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的男人还会是她爱的那个男人吗?
如果那是分手信,如果格瓦拉后来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没再到处悬壶济世——我会很遗憾她不能多等几个月。
至于格瓦拉说过多少实话做 过多少善事,他被神化的形象我也并不在乎。他的经历只说明了人文关怀具有怎样的治愈功能:离开可怜的生活,甩掉文明,亲近大地和大地上穷苦的老百姓,虽然 会有无力感,但至少能让垂死的老人临终前更体面更有尊严;能把十五美元给矿工夫妻,能给麻风病村带去活力与希望——生命的意义显而易见。
所以,上路吧亲爱的!我当然知道有多艰难,但你的付出会是你的幸福之源。
更多精彩旅程,尽在旅享家。旅享家-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需要一个关于旅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