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著名辩手姜思达说,自己和父亲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熟”。一句“不熟”暴露了亲子沟通效果之差出乎人想象。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现实中很多爸爸妈妈尽管与孩子不断沟通,但经常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完全起到反效果的。沟通差,亲子关系自然不会好。父母苦恼,孩子痛苦。
那么,父母怎么说话孩子才能听进去呢?有效的亲子沟通都具备以下3个特点:
一是情绪认同。
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愤怒、失望、沮丧等各种情绪起伏大,表达方式也很情绪化,比如:“老师今天作业留的太多了,要把我们折磨死了,我不写了!”
这时候,千万不要试图给孩子讲大道理,和孩子说“今天作业也不多啊”,或者“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不做完不许睡觉”。
孩子会觉得你不理解他的感受,他的情绪抒发被强行中止,就算孩子最后写完作业,心里还是很有情绪,原本只是埋怨作业多,现在连带着加入了对你的不满。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表达的往往只是一种情绪。爸爸妈妈首先要允许孩子表达,然后再去回应,尽量体会孩子的感受,比如“这么多作业要完成确实不容易”。
孩子的情绪在得到你的认同和回应后,会很快释放并平稳下来。这时候提一下建设性意见,比如“先从你最擅长的数学开始吧,如果顺利有希望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完成”。
有鼓励,有期待,孩子不带情绪写作业,反而有助于提高效率。
二是情感共鸣。
很多父母认识上有误区,以为孩子小不懂什么感情。但实际上孩子没有成年人的功利心,内心纯净,感情丰富。
假设孩子精心喂养的小乌龟死了,孩子正伤心难过,如果这时候说一句“有什么好哭的?”或者“死了就死了,再给你买一个”,无异于雪上加霜,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很大伤害。
就像电影《狗十三》里表现的,失去小狗的少女被迫压抑自己的情感,迎来痛苦和艰辛的成长。
只有保护和珍视孩子的情感,才能让他体会爱、尊重以及生命的价值。
如果对孩子说“小乌龟死了,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小乌龟陪你很久了,想一想你和它最开心的事儿是什么?” 马上就会和孩子产生情感共鸣,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链接,孩子今后也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是关注成长。
很多爸爸妈妈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把孩子的分数当成家庭的晴雨表。
如果分数不理想,父母尽管心里着急,但一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你连学习都学不好,还能干什么”反而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愧疚感,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才爱我,学习不好就不爱我,感觉自己变成了学习机器。
父母要淡化分数,毕竟与成绩相比,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更为重要,多用鼓励理解代替抱怨指责,比如:
“你写作业总这么拖拉!”,改成“速度比上次提高了,继续加油”。
“成绩这么差,还不赶紧学习去”,改成“累不累,来吃点水果”。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改成“看到你努力,爸爸(妈妈)很高兴”。
亲子沟通太重要了,千万不要一句话伤了孩子的心,不要关上孩子与你沟通的大门。以有效的亲子沟通为基础,才能搭建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