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成就一个家族,你做什么事,也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这是至关重要的观念。否则,你的“成功”,可能就成了遗祸子孙。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却能得到一个国家为国君的,这种事有。不仁而能得到天下为天子的,这样的事还没有过。
朱熹注解说,不仁之人,驰骋其私智,可以盗千乘之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民心。
张居正讲解说,不仁之人,逞私智之巧,上以力胁迫其君,下以术愚昧其民,以一夫之身而盗千乘之国,这种事有,比如田恒篡齐,三家分晋,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你要得到整个天下,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欲以力制之,而至柔者不可以威屈;欲以术愚之,而至神者不可以计欺,求其能成混一之举,而遂其侥幸之图者,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简单的说,骗一国之人可以,骗全天下之人不可能。
但是,骗全天下之人,历史上也不是“未之有也”,而是“有之矣”。朱熹引用邹氏注解说:自古以来,以不仁而得天下,还是有的,比如秦朝就是啊。不过,秦朝二世而亡,传不下去,还搞得自己绝嗣,断子绝孙,所以这得天下,跟没得一样。
那什么是得天下呢,“比如三代而后可”,一定要像夏商周三代开国那样的仁才行。
不过,我愿意给得天下一个定义标准,就是你能传过三代,到第四代还妥妥的,这才算得天下,三代成就一个王朝。
咱们看自己家呢,三代成就一个家族,你做什么事,也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这是至关重要的观念。
钱穆讲过一个他看寺庙建设的例子。他说,大雄宝殿前面,一定有两棵百年以上的松柏,其巍峨苍翠,才配得上雄伟金碧的大殿。那创殿人当初规划建设时,他勘测地形,何处建殿,何处植树,都是按几百年的眼光去看,等到殿前苍松翠柏长成参天大树,和大雄宝殿相称时,他已经早已圆寂百年,藏骨僧塔了。
所以,当他建设时,他设定的建成时间,是那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就是自己死后一百年,甚至几百年,这是何等仁德,何等心胸!
钱穆接着说,有一次在西安游一古寺,大雄宝殿已经残破了,殿前两棵古柏,死了一棵。寺里当家的和尚呢,在那死柏的坎穴里,种了一棵夹竹桃。因为这夹竹桃,今年种下,明年就开花,马上得享受,这当家和尚胸中气量之短,他估计数字如此之小,一看这棵夹竹桃,就知道这寺庙气数已尽了。
所以我们要得天下,一定要把未来几百年的变化,几百年的人世沧桑,全看在眼里。不要像秦始皇那样,他以为他看了一万年,其实他就看了十四年,他得天下,把所有的“福”都得了,把子孙的福也透支了,他的所谓得天下,就是遗祸子孙而已。
看了钱穆的故事,我想起我逝去的父亲,他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手指头那么细的黄杨苗。那黄杨别说他,就是我死的时候,也长不到碗口粗。能种黄杨树苗的,心里都装着一千年。
院子里另有以洗拖布用的水槽,是他用整块金山石凿成,他跟我说:“这个能管几百年。”父亲常说的一个词,是“牢实”,牢实的标准,至少是二百年以上,一百年以下的,他根本不考虑。家里的家具,我买的意大利沙发,他嗤之以鼻——你那个不牢实——他只买红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我才懂得并感激他的牢实,因为他在这家里留下了他的建设,留下了他的文化遗产,让子孙能永远和他在一起,每天触摸到他。我爱我的父亲,能触摸到他的仁心,也相信他缔造的家族,能兴旺百年。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