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邹振东教授
我不认为舆论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因为它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完全反应,有的时候舆论是用来反驳现实世界的,所以也可以说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世界。镜子它所映射的世界瞬息万变的,但镜子本身是平滑、固态的,那么舆论世界就是海平面,它可以是风平浪静的,也可以是波涛汹涌的,甚至有时候表面的平静只是它的一种掩饰的手段。由此,黑格尔提出:“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除了一些笼统的话和歪曲的演词外,不可能指望听到什么别的东西”,他把舆论当做无理的人群制造的无理的演词,这就是海啸的恐怖,但海啸就一定是有害处的吗?黑格尔忽略了一种情况,就是共同意见,舆论主体对客体有共同意见,当然这种共同释放的能量是一个中性词,要根据具体情况,判别他是否有害,就算是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这种能量的作用和对错也是不同的。
陈力丹老师认为舆论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书中也解释了这种一致性指的是舆论主体对客体的共同关注,所以没有关注,就没有舆论这也就可以解释说舆论到底是有害的还是有用的,关注是一个中性词,所以舆论也可以理解是一个中性词。不管怎么判别,舆论是有力量的,尽管黑格尔对人民的舆论持否定态度,但他也承认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李普曼把新闻机构比作探照灯光束:“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就是说,说舆论是有力量的、能量的,比如当人们想要借助媒体和舆论来曝光某些事件,给执法机关或其他个人和机构施加压力,就是“我要让媒体曝光你”,因为,大量的曝光后,引起大量人的关注,就会形成舆论,它的初心就是压力施加。人们的关注就像光束一样,在众目睽睽下,会产生心理压力。关注可以量化,比如阅读量、点击数、点赞数、转发数,我认为社交媒体简化了对舆论的量化,虽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以上量化行为,点赞可以说是表达一种支持的态度,但反对、质疑、悲伤等情绪很难被体现,只有具体的发表言论和评论可以体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总给舆论起一个名字——民意,但是民意可以是一种舆论,但舆论却不能等同为民意。之前微博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靠微博来办案”,这句话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网友们的讽刺性,但我觉得,微博现在就是一个混乱的舆论场,充斥着大量的“三低”网友,这种舆论的关注就是大杂烩,甚至有时候会发展成为极端、偏激、网络暴力,所以民意有时候会被“绑架”,会被有意地引入某一结果,特别是水军和营销号这两个群体,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带节奏,为了引流而引流,利用小范围信息的扩散来引导大范围的自然聚集。
李普曼提出了“虚拟环境”的概念,之后学者们又把舆论环境说成舆论世界,之前界定说舆论必须经过关注,那么人类社会或是自然社会中有很多事件没有被当做新闻事件报道出来,没有形成关注,那么这些不被关注的事件就没有进入舆论世界,他们在时间的河流中逐渐被冲走。沧海一粟的特征导致舆论世界永远是片面的、局限的、有选择性的,它是一个海平面,所有的东西必须涌动到表面,才能被看到,所以舆论是由表象建构的世界。所以,舆论的丛林法则是争夺表面力量,而不是深层力量,表面积扩散的力量可以把舆论的海平面卷起风浪,比如某些国家竞选时,呼声高的往往会获胜,而实力硬的反而不会获胜,这就体现了传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