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的“威仪”标准: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做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可章。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一个领导者,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但是他的仁德不足,操守的“守”不足,守不住。那道即便是知道了,还是会失去。
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但是不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则他的下属将对他轻慢而不敬,还是不行。
如果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其心之仁也守得住,也能庄重威仪以莅临其下属,但是一举一措,没有礼仪规范,那仍然有不足。
这里是讲领导力,《论语》里,大量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习学,二是领导力。
不过,有人在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个问题,“仁”不是至高、至上、至全的全德吗?怎么仁能守之之后,还有庄、礼两项没包括在仁里面?这是孔子说话的特点,之前我们讲过,叫高语境沟通,一切含义都在语境里面,对仁的定义,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那边界,在他不同的话里,是不同的。所以有人说孔子不是真正的哲学家,中国也没有“真正的哲学”。
黑格尔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因为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而且孔子不懂思辨哲学。
黑格尔的评价,我是同意的。孔子确实不重视思辨哲学,前面不是说了吗,“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是实用主义者,“不整那没用的”,这就不符合哲学家的标准了,哲学家的标准,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是纯粹的思考,思辨。像康德那样去研究“纯粹理性”——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孔子是不会花一分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实际经验以外的,都不在孔子考虑范围内。
所以,我同意孔子不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西方定义的,按其定义标准去看孔子,他当然不符合这标准。就孔子最重视的,至高无上的“仁”,他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都在他微言大义的话里,你自己去体会。
我们学孔子,也不是学哲学,学什么呢,学习贵在“自得”,你自己学到什么,就是什么。在我看来,确实就如黑格尔所说,学“一些善良的、老练的教训。”
这一句,我们就学领导力了。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个我们都有体会呀,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做不到。朱熹说:“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和自己的私欲私利冲突的时候,就自己把自己“赦免”了。你赦免自己,别人不赦免你呀。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这里的不庄,是不庄重,没有威仪,我们俗话说的“没正形”,领导总是嘻嘻哈哈,插科打诨的,下面人也放松了,不尊重你,不敬你,不怕你,你的领导力也不行。
那“庄”的标准是什么呢?不是一脸冰霜,谁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有的人喜欢这样做领导——凛然不可犯。儒家的标准是两个字——威仪。
《左传》北宫文子说:“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像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所以威是让人可畏,仪是可以让人照着你学照着你做,成为表率,不是让人捉摸不透,光知道怕你。
又说:“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做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可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在领导岗位上,让人可畏;给人利禄,让人爱戴;处理事情,进退周旋,大家可以量度,大概知道他会怎么做,不会让人捉摸不透,也能让大家参照他的尺度来做;礼容和举止,都很得体;品德和行为,能成为表率,让人模仿;音容笑貌,让人如沐春风,很舒服;一举一动,温文尔雅;讲话有水平,出口成章,这就是君子的威仪了。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仁、庄,都到位了,不错了,但还没有尽善,还不完美。要完美,还需要有“礼”,有礼仪规范,有仪式,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做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可章,你自己全都做到了,但是如果没有礼制仪式规范,还不能领导教化大家。颜回赞美老师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也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制齐备,领导力才算齐备,才算至善了。
修身靠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得靠礼。
我的论语学习参考书: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