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考虑在工作之余能不能搞一点副业。对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了总结,发现没有什么可以创收的副业可以做。无论是硬件设计还是产品管理,都只是某一个大环节下的一个步骤,没有可提供的“整包”解决方案。进而提出一个问题,职业发展遇到边界的时候,需要打磨什么能力才能突破职场天花板?
这两天翻看起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书中讲述了当年他为何创建英语培训班,在创建的过程准备了哪些事情。其中引起我思考的一项是,俞敏洪在创建培训班的初期,为了能够打磨足够好的培训课程。俞敏洪将托福、GRE的课程所要用到的2万多词汇量、出国各个环节注意要素、英语考试相关的语法、考试技巧等要素,甚至是授课技巧都逐个打磨。按照书中所说,俞敏洪自认为是当时北京地区培训托福GRE的最牛培训师。正因他在培训中的核心能力,成就了初期培训班的口碑,也逐渐发展为当前的新东方。
职业发展的困境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是没有积累一项足够拔尖的核心能力,其二是不能将自身能力封包成完备产品。足够拔尖的核心能力,是形成个人职业护城河的关键要素。金子迟早会发光,前提是自己是一块“金子”。在从业过程中,不论是实操性质的研发工作还是务虚类的产品管理工作,一定要将从业技能打磨成拔尖能力。这种能力至少能够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口碑。这样会给个人品牌创建持续口碑,并且能让其他人对自己形成依赖性。如果创建了这种能力,中年危机大概率不会降临在自身身上。
对于封包成完备产品是职场Plan B的必备选择。为何自媒体、销售、艺术、咨询、医药相关职业能够很容易形成自由职业,而其他很难突破作为单人副业?自媒体、销售、艺术、咨询、医药等,单人可以提供完整产品或服务。自媒体完成从撰稿、投稿、收益的过程。销售可以完成从客户搜寻、货源采购、产品售卖、货款回收的整个过程。这些过程是端到端的封闭环节。而作为开发人员很难完成这些环节,尤其是涉及到卖给谁、怎么卖的环节。开发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只完成了产品制作过程,而产品流通过程没有涉及到。当然也可以通过给他人外包设计方式获得收益,终究这些只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做到持续收益。要想持续通过Plan B创建收益,必须要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封包成端到端的“产品”。
为了能够打造核心能力圈,日常工作不仅是关注能够做到工作。更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工作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深度是将工作涉及到的细节死磕到极致。可能是用最少的资源编写出运算速率更高的程序,也可能是能够在高频高扰动的环境中使用的板件,也可能是绘制的原型图能够以假乱真等等。广度是扩展相关领域的认知,立体发展对自身职业的洞察力。软件编程将自己打造成全栈工程师,硬件设计打造成数模一体大神,产品管理对产品和商业模式有全面认识,等等。深度和广度,要花大量精力去重塑工作方式,不断以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提升在微观操作层的能力,宏观认知层的全面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