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旧时念书,总会被文人的才情所惊叹,陶渊明的桃花源,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怀,实为敬佩,然,因范先生之故,知道了另一个悲情人物,狄青,出生平民而后权倾一时,骁勇善战而后横尸荒野,极为精彩的一生,曾是落魄囚徒亦曾是朝廷高官,而这一切与范先生也颇有关系。
狄青出身贫寒,世代皆是农民,不及其他武将之境遇,身为平民,无权无势,与黄牛农田作伴倒也自得其乐,娶妻生子了此一生。因其兄与乡人斗殴,许是兄弟情深,许是其他缘由,种种思量之下,狄青代兄受过,颜面刺字,充入军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因其年轻力壮而又勤奋好学,骑马射箭很快便已精通。
许是在村庄里的摔跤比赛,许是家中勇武的风气,不论何时,他都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虽只是个小小的骑兵,自愿上请朝廷去了边疆,在大小战役之中,无所畏惧,一个人深入敌军越战越勇。
他在四年之间参与二十多场战役,而多次身中乱箭,命悬一线。
他因颜面刺字而佩戴面具,闻敌军到来常披头散发,一人迎敌。
他身上刀枪之伤数不胜数,身患重病仍就提枪上阵,勇武冲锋。
在众多胆小如鼠的同辈军人的对比之下,他很快得到了朝臣的欣赏,因其豪爽耿直的个性得到了诸多高官的欣赏,而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个。
因对其事迹的听闻,范仲淹对其亲睐有加,指出其勇武居多而谋略不足,亲自为狄青讲解《左氏春秋》,引经据典,也使得狄青不仅只有匹夫之勇,更是立了志向勤奋学习。天文地理,古今历史,学之更勤,对兵法更甚,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便是从此刻开始了。
一个披头散发、带着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无所顾忌,望风披靡,无人敢挡的“面涅将军”,带着独有的特色诞生在了滚滚历史长河之中,将星璀璨,而他无意是大宋最为明亮的那一颗,然,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刚强易折,世人皆懂,而他不懂,亦或是不愿去懂。
正是由于范仲淹的推荐,宋仁宗对狄青极为关注。恰逢当时西北军因为三次战役的惨败伤亡导致士气不振,狄青此时才华得以施展,在朝廷无人可用之际自愿入战场平定叛乱,也因侬智高之战而闻名于世。
宋军节节败退败阵,军心动摇,有将领心怀私利私下贪污军饷,有将领害怕主将功绩过大独自率兵出击惨败而归,有将领罔顾军法私自逃离战场,内忧外患,而狄青的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不安因素,稳定了时局,也带领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祸患也由此而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凯旋之后论功行赏,他身居高位却因其为人刚强,不知变通,而深受其害。
在军队之中的改革损害了大多数朝臣的利益,对他便颇为不满。而后,又因范仲淹与韩琦意见之争而选择了韩琦,朝臣之中忘恩负义之说日盛,范仲淹却对其仍旧欣赏,不以为意。因其治军有方,训练有素,在军中威信日盛,人心所向,朝臣害怕其拥兵自立,劝说帝王任免其职责,奏书上却无错误可写,唯写恐其拥兵自立。
因唐朝灭亡是藩王割据,拥兵自立为王,内部覆灭,宋太祖建国之初便以“杯酒释兵权”分割军权,甚至以求达到兵与将互不相识的局面,然,狄青却打破了这一局面,朝臣猜忌之心既起,久之而不消散,时日愈久而愈盛。
大胜归来之后,官居武将之首,更是将这猜忌推向了顶峰。仅仅在朝中入职四年,狄青便被罢官,被遣回州府,加封宰相,朝臣却仍旧生疑,每月派遣密使监视,以致每次听闻使者到来,他都惊慌失措,难以平复,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终是积郁成疾,忧愤而死,身为一国良将,未能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却因他人猜忌病逝于家中,可悲可叹。
自古美人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皇帝曾劝他除去脸上的疤痕,他却以此警醒自己出身平民而保持谦卑,更以此激励军士勇武作战。
部下曾在战场之中劝他用士兵充当首领以此在战争之后邀功,他却不以为意,如实秉报。
奉承之人曾吹捧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他却直接拒绝冒认祖宗,以自己出身平民为常。
可是这样一个人,天性耿直,不知察言观色以收敛锋芒,不知洞悉人心以收敛心绪,在畸形的重文轻武的宋朝,他的出现或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因范仲淹之故,他深知兵书重要性,熟知兵家之理论,只因一道圣旨,未能有用武之地,一代良将,兵书不及圣诏书,每一寻思怕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