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创作于唐朝,共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惠能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这个心呢,可以随缘起而任何外用,微妙地不得了,但是它自己却不生不灭。它起的妙用有生有灭,它的本体却不生不灭。
无相实相。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这些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单独有自信的,佛家所说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也不是虚空,就是因为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东西是可以单独存在的。
当因缘聚合的时候,它生起来了,当因缘散去的时候,它就灭了,如同胎儿的形成,父精母血,就叫做因缘,子宫吸收母亲身体里的东西,就叫所缘缘,母亲把她精神上的,生理上的滋养通过脐带传给胎儿,就叫增上缘,同时,母亲不停地供给胎儿养分,使其一分一秒都在生长,这叫等无间缘,即平等的,没有间隔的缘。以上四种缘具足,这叫因缘。
但是,没有父精母血,就不能成,所以我们就由地水火风,变成我们的身体,再加上我们的受想行识,就全都成了。色受想行识,色就是地水火风空,再加上父精母血,然后我们就生了。当地水火风分散了,我们就死了。花开花落,草枯草长,皆为因缘之故。因缘和合而生,散而灭。
这朵花开之前是没有的,花谢了以后也没有了,就在花开和花谢之间,才有了花,跟我们人生死一个道理,所以没有一个事物是单独自信的,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散而灭。所以有生有灭。所以一切现象都是虚妄。
而这些虚妄的妄相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都是从实相生出来的。这个实相,就是本体。这个本体,本身就一尘不立。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呢?必须从本体生出的妙用,从它生出的万相来判断,以此看到这些万相背后的本体。这本体因为要生出万象,所以它本身不能有一相。比如姓张的同时就不能姓李姓赵姓朱等等。所以实相无相无不相。
无相,则一尘不立,无不相,则生出万相,千变万化,故此,无相无不相,则为实相。这就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释迦摩尼出生后,各方走起步,然后一指天,一指地,说:天生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指的就是这个“本体”,并非释迦摩尼本人。
所以说这个法门数量巨大,毕竟可以千变万化,释迦摩尼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事实上岂只八万四千,只怕是会更多。
电,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它可以发光,发电,发冷,发热,永远用不完,只需要动,就需要用电,用此来比喻微妙法门。
教外别传,凡是有语言文字,都是教内传,不用文字就是教外别传,所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微笑,世尊就知道迦叶悟了,因为二人的心彼此印证了。如同我们常用的印章,要盖章,审核的时候要对印章,只有对印章的那个人才知道这个印章对不对。心与心之间也是如此(以心印心),只有彼此印证的人才懂,其他的人是不懂的,正如这句古诗:身如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八大宗两小宗,都是各自解说了某一部或者几部佛经,由对这些佛经的讲解和释义开创了新的门派,每一本佛经都有教法,告诉修行者修行的方法,这些都是教内传教,唯独禅宗是没有佛经可释义的,它的源头就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所以禅宗是教外别传。
禅宗的修行也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可套的,没有类似其他宗派各种修行的框框的束缚,但禅宗一分一秒都没离开过佛法,只是它不拘于一宗或者一经。禅宗必须要实习,要学习,要体验,要传授,然后认可,每一个心心相印都需要有这个过程。
禅宗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只是去了解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即我是谁,甚至在禅静双修的时候,追问念佛的是谁。这一点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禅宗,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不是看不上文字,不是否定文字,也不是否定经典,是文字不足以表达它的心意。那种心意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日常生日中我们也有那种感觉:我心里清楚,可就是说不出来。
事实上,禅宗不但说不出来,甚至连想都别想,一想,就生出分别心。禅宗说,言语道断,心性寂灭。因为心意都是分别妄想,所以语言就如同爬山虎,总是攀缘,从这一念想攀爬到那一念想,都是在妄想。
真正的禅宗还是要靠修,考练习,靠体验,靠传授,不拘泥于某一形式的修行,时时相授,自认为悟道了,如果没有过来人的认可,不算是,因为这样容易变成狂禅。
为了要将这个心法传给后世,世尊就将它传给破颜微笑的迦叶,让他代代相传,不要令他断绝。后来达摩到中国来传给二祖的是《楞伽经》。《楞伽经》是唯识宗,讲唯识论的,玄奘翻译的那本《瑜伽师地论》也是唯识论的。唯识论非常难懂,但是到了五祖弘忍的时候开始讲《金刚经》,六祖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六祖在后房踏米八个月,这是实习,是五祖在考验他,到了后来六祖托人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五祖才去了后房,当着六祖的面用佛仗遁地三下,让他来禅房,并在大半夜开讲《金刚经》。
五祖向六祖传授《金刚经》,当六祖再次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大悟了。当六祖说起他的感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作为过来人,认可了,所以就讲衣钵传给了六祖惠能。
禅宗的修行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要练习,要实习,要体验,要传授,并非看到青蛙跳进池塘了就大声说:我悟道了,没那么简单。
迦叶微笑后,世尊分半座给迦叶,迦叶不敢坐,世尊说,坐到我旁边,然后给迦叶说法: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即法本来是以无法为法的,无法本是法,无法的法还是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今将无法之法传授给你,勿令断绝。
万物皆禅,只能以心印心,所以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即佛。假若明了心,忘了心,收起心,放下了心,这就是祖师禅,这就是明心见性。如同有人问弥勒菩萨什么佛法,弥勒菩萨说:放下不带,何等自在。
放下世间的一切,向着有人的地方走。为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