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超起兵
建业:
孙权将政治中心迁移至秣陵(今南京),并于位于长江和秦淮河的交汇处“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将秣陵更名为建业。
关东、关西:
关本指函谷关,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设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此后,关多指潼关。
三辅:
又称“三秦”,本指武帝至汉末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实际上,三辅就相当于关中。
马超身世:
马超的生母是羌人,羌人善战,马超的英勇善战正是来自这一半的羌人血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马超在西凉的羌人心目中是神威天将。
四关:
进出关中必经之路,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以及南武关。
关中最薄弱环节:
东面黄河一带,就像一个大口子,防守起来并不容易,因此相比高山和险关,渡河要容易得多。正是利用这个弱点,曹操命徐晃、朱灵从蒲坂津夜渡黄河,河西扎营,大败马超。
2. 刘备入川
巴蜀:
西边为青藏高原的东端,雪域高原不仅人烟稀少,且行路极其困难;南面是云贵高原,比青藏高原的情况好一点,但这里居住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生产力落后,对农耕文明形成不了威胁;东面是三峡,巴蜀又处于上游,防守相当容易;北方是秦岭,又有汉中作为缓冲,再加上汉中与巴蜀之间还有米仓山阻隔,外人想打进来非常困难。此外,内部盆地还非常适合农耕。
都江堰:
主要功能是分流,把原来为患成都平原的岷江水一分为二。自秦国修筑都江堰之后,关中“天府之国”的名声就被巴蜀抢走了。
龙泉山脉:
成都平原东部有一条长达两百多公里的山脉,把顺着河水流向成都平原的肥沃泥土都拦住了。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的一支,东汉顺帝(125-144年)时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又称“天师道”。张鲁正是张道陵的孙子,也是第三代天师。
汉中郡:
面积很大,主要包括汉中盆地、安康盆地、上庸盆地三个小的地理单元。
巴郡:
面积太大,占了整个四川盆地的一半。刘璋将其分为巴东、巴西两郡,巴东郡治所在永安(今奉节东,也叫白帝城);巴西郡治所在阆中,实际在巴郡的北部。
刘备、刘璋之间的战争:
持续了将近三年,分三步:第一步,涪城;第二步,雒城;第三步,成都。
诸葛亮兵分三路:
赵云往南,走长江,攻占江阳(今泸州),然后沿岷江而上,占领成都南部的犍为郡(治所武阳,今眉山北);张飞沿嘉陵江北上,攻占巴西郡,控制巴郡北部;诸葛亮自领大军攻克德阳(今遂宁东南),沿涪江西进与刘备会合。
3. 濡须口
江淮地区:
看似一马平川,实际上有很多低矮的山丘,其中还有一条分水岭。正是这条分水岭,隔开了江淮水系和长江水系。
曹操河:
曹操挖的一条人工河,把东淝河与南淝河连了起来,这样兵船就可以直接从寿春开到合肥。
濡须坞:
濡须水流出巢湖时,经过一片山地,在这片山地的尽头,有一个狭窄的出口。孙权选择在两山夹一水的出口处修建了濡须坞,目的就是防止曹操从这里进攻江东。
胥河:
春秋时期,伍子胥修建的一条运河,把太湖和芜湖的长江连接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打通了太湖水系和芜湖一带湖泊水网构成的水系,使得太湖的船只可以一直向西开到长江。
湘水划界:
长沙、江夏、桂阳湘水以西划给孙权,南郡、零陵、武陵湘水以东归刘备。
4. 汉中之战
称魏公:
曹操在濡须口无功而返,同年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定都邺城。
曹军的四条古道:
曹操要进兵汉中,只能从关中出发穿过秦岭,即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
刘军的三条古道:
刘备如果要取汉中,要翻过米仓山,即金牛道(也称石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
称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食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用天子的服饰礼仪祭拜天地,国都邺城。
晋位汉中王:
刘备占领汉中后,派刘封、孟达乘胜攻取西城和上庸,控制了整个汉中郡。同年,晋位汉中王。
中国南北对峙三大火力点:
西边汉中,中间襄阳,东边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