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晒,他们开始看《曾国藩家书》了。
我想起我的青少年时代,叛逆心重,情绪里带着点不自知的戾气,时不时要和父亲对着干。他大概也有点苦恼要如何教育我,有时候会试着讲几个曾国藩的故事来启发我。
我记得我有一次横眉瞪眼的回嘴:曾国藩的家教有什么好?他除了一个幼女曾纪芬以外,有哪个孩子活得长久?
我那时候囫囵的看完了曾家幼女写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 也看过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年轻气盛的想,如果我处于和曾国藩平等论交的地位,我自然应当琢磨他的优点,想想如何拍他马屁。但做为一个愤青,我看到的是他的子女久不在身边,每每收到家书打开一看,主旋律都是好好学习积极上进,多少有些压抑。总之,我愤愤的表达了罢看曾氏书,不听曾氏道理,宁愿被电视剧滋养的自由意志。
父亲退休前是个十八线小城市的公务员,收入不高,工作不忙。他是业余的文史爱好者,以收集曾国藩有关的书与资料为乐。家里2个书柜,有近1/4的书是与晚清人物有关,曾国藩,胡林翼,少数太平天国将领传记。90年代收入低,出版社也不容易,一套《曾国藩家书》断断续续的出版,父亲断断续续的买,至今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收全了那个版本没有。
某年夏天,我读大二。有人慕名来找父亲寻点资料,要写一本关于曾国藩的论文。在市里的文史资料办打听到父亲这里曾氏藏书算是这十八线小城市比较多的,想借阅一二。这位先生与父亲聊完事,开始谈及儿女。他听父亲讲了讲我的劣迹,看了傻呆呆的我一眼,大概忍不住也为我的将来发愁,于是诚恳的对父亲说: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想办法帮我转到他现在任教的学校去,名气比我当时的学校要响亮一点。又或者,建议我以后考他的研究生,只要基础课分数够,他一定优先录取我。
我听完之后觉得眼前一亮。
哇,上帝无缘无故对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我那时候不知道大学可以转校,也从没想过要读研究生。我一半儿思想比较活跃,另一半儿思维十分笨拙,俗称有点小聪明而无大智慧。那天大概正好聪明和智慧都不在线,不然也不会让借书的先生看我一眼就替我的将来发愁了。
有了这样一个口头承诺,父亲母亲都开始认真思考我的出路。而我自己,却开启了新的人生领悟,原来就算上了大学,人生没有在这个时候定局啊。
原来有些机会,会出现在这么平常的夏天里,这么不经意的环节里,脱离我们平凡人的预想……
这事在我心里激荡了一天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我的学校虽然普通,但专业尚可,而我也没有足够的心智权衡转校与不转校的区别,于是继续啃着手指看小说去了。
过了一些时候母亲跟我提起,说她托人查了我的科目成绩,达不到转校资格。
我无言以对,深刻认识到了,机会最后只会落在有准备的人手里。
有没有人会为我可惜,如同张无忌没有帮老猿做手术,杨过一把甩开漂亮姐姐的手?还好,这件事和以上两件事相比,弱爆了。
但机会出现过总比从来没出现过,要多了很多心理安慰。
毕业三五年之后,我还会时不时会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渐渐懂得了对于一个因为时代原因、小城市的局限性、父母职业地位普通,家里收入不高等导致的小世界里,我能接触到的脱离常规的机会真的太少了。
在这个社会里,除了有一张公开菜单,供每个普通人从上面选择人人都看得见的东西,选择人生的组成节点,还有一张隐形的菜单。就如张无忌跌下山崖发现九阴真经,杨过被一顿暴揍后遇见小龙女,那不是一张简单的可以用公平或公正,阶级或利益来权衡的菜单。
父亲的藏书,让我窥到隐形菜单的一角,算是我人生的一个小小奇遇。
更久之后,我发现,这不是给我的奇遇,是给我父亲的奇遇。是他的藏书在文史爱好者中有了些名声,才有人愿意为他提出这种建议以示感谢。
当我们这一代都渐渐成了父母,越发理解了拼爹的意义。爹妈不够有资本,孩子们就很难接触到社会中那些不对普通人开放的隐形菜单。隐形菜单里有些什么,我这个仍然普通的家庭主妇,至今没见过第三道菜。
爹妈的资本,不单单是钱,是地位,也可以是能拯救一台设备的专业知识,是情不自禁爬上了巅峰的某种爱好,是街头偶遇危难时的救人技巧等等。
父母在不停的累积人生价值,孩子们多少会受到一些眷顾。
父母的人生有宽度,孩子们才会有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