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生产计划分析员,每月初要对销售需求并结合库存做一套生产计划——这听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不过,当看到整个供应链能正常地运作,每个环节的“客户”都能满意,或是从我这儿得到答案,活生生地让我感受到快乐满足。
但并不是一直是这样的,我也有过忧愁的时候,那时的我,不太Excel,没听过项目管理,只知道照着岗位说明书和前辈的经验分享,每个月忙得焦头烂额,有种不见天日的感觉。是的,就像一个老旧的中央处理器,运转着零散又累赘的信息数据。
这一切的改变,是当我拾起了一颗改变的决心,开始了漫长经验积累和思考,还有理论学习,越发计划员这个工作输出是为了维持供应链正常运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前线——销售。那如何就是“更好”呢?
先说说大环境。IT给制造业的贡献之一就是软件应用,比如ERP,解决信息节点流转;比如MES,侧重于过程监控和实时性。如果只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并且变量少且结果是可数的,那这个工作应该会被软件代替。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企业管理应该是“软件应用+流程简化”的趋势发展。再看看生产计划的特点——多客户、多目标、多变量、资源却有限。所以这一领域的软件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需要维护的参数太多,又善变,并且它可能得到的不是唯一解,而是去寻找最优解。如何把每个产品按时交货又能最低成本,这绝对是个企业生产管理其中一个的难题,但它的投资回报率可能远不如投广告、渠道开发、研发高。这也许也是目前还没看到这类成熟软件出现的原因。
所以在短期内,这个岗位并不会被软件替代。
其次说说自我角色定位。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生产计划就是项目计划阶段,计划员就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如何应对过程突发异常状况,做好资源冲突管理,控制偏差和进度。所以这个岗位其实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但换个角度思考,项目经理应该是怎样的?项目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概念、开发、实施、收尾。每一个阶段应该不一样的风格:概念和开发阶段应该充分了解项目范围和目标;进入实施阶段则要严谨,讲究原则。这样才是真正地对客户负责,履行承诺。再者,不需要什么都精通,在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下,生产计划员应该专注于“及时高效地交付合格产品”,及时需要供应、生产、检验的默契配合;高效需要不断发掘生产能力;合格需要质量、设备环境的全方位全流程把控。
时刻谨记着自己的“服务”意识,放低姿态,也一样可以走出一条道路来,快乐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