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43--《遗愿清单》-向死而生的勇气
2020年9月26日第1次阅读
可读性85分
纪慈恩
这是一本灰色的书。
是的。
灰色!
并不单单是它的印刷与装帧,而主要是它所承载的内容。如果生命是白色,死亡是黑色,临终关怀大抵就是这两者的交界之处——灰色。“未知死焉知生”,中国人忌谈死亡,但其实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纪录死亡的书,让人压抑,更让人唏嘘不已。相信这不是为了卖课程而杜撰之文,其中的真情实意流露不已。全书纪录了作者作为一个临终关怀者,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纪录了12位临终者的离开,有四岁的小海、有25岁的白小诺、有为孙女坚持活下去的郝奶奶、有为女儿的希望坚持的杨奶奶……12位临终者的离世记录。记录留待大家自己去品味,我将其分成了离别、自身、尊重来共同总览。
用心旁观别人的死亡,以人度己,才会反观自己的生是多么的珍贵,笔者的“死亡工作坊”已然绝响,如有,必成行。笔者从19岁签署了好朋友的安乐死同意书开始,她的一生就与死亡贴的如此之近了,近到一个比我还小5.6岁的女孩能够如此定力的面对死神,淡定的让人肃然起敬。
一、离别
解决死亡的问题只有一个途径——去好好的活。
生命自身就是高贵的,有尊严的,这份尊严和高贵,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确立。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这一点,那是我们自身的损失,我们的态度不能决定他人的生命状态,只能决定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
白小诺的故事让人沉思。她患有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可能痊愈,但又不知道哪天会恶化,让生命终结。她从15岁等到25岁,也没有等来匹配的骨髓。
治疗了三年,在18岁的时候和家人商量,决定放弃部分治疗,因为实在太痛苦了,她想好好的过人过的日子。现在这样也不见得能多活几年。
“重病患者没有完全的乐天派,面对生死,没有人会泰然处之,只是很多时候乐观可以让我们在病痛和对求生的绝望中更舒服一些。所以渐渐的成为了这样的人。”白小诺这样解释自己。
纪慈恩推出了“体验死亡工作坊”,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观看影片《遗愿清单》,并带领大家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此项2020年完成。(标注1)遗愿清单讲述的是两个性格、职业、经济状况完全迥异的癌症患者,在他们最后的日子,一条条写下遗愿清单并去完成,然后没有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想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候,仍然留下些什么会是什么呢?国外的一些相关机构会将逝者的骨灰做成钻石项链,让亲人更好的纪念。
二、自身
作为临终关怀者,纪慈恩有过很多照顾陪伴服务过的人,但她却不认为帮助的是他们,而是她借用陪伴他们的方式健全自己的灵魂。
她说:“我仍非常幸运,我找到了获得的方式,行善他人获得的东西,深入到了我们的身体里、灵性里、灵魂里,并不是表面的付出与获得的等值,那么简单的事。”
“任何所谓的贡献,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也只能是为了自己。“好人好报”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理论,如果做好事是为了好报,这已然成为一种交易。如果信念里觉得行善应该有好报,那说明离行善还远得很。所以人做任何事都只能为了自己。
为他人,不会长久,而内心也没有真正的喜悦。只有为自己,这些经历才会深入我们的灵魂深处。我希望当我们心安理得、心甘情愿的想要为了自己的生命更有质感,而去为他人的生命做一些什么的时候。那一刻,生命才是真正的延续,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无论在这世上还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实际上,都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同。”
人其实有很多种活法。当你准备好尊重自己的内心以后,路,就铺好了在那里等你,你自己可以创造一个职业,例如纪慈恩的“体验死亡工作坊”
而如果你不能满足当下的生活,如果你总是想要更多而厌恶已有的,到了任何地方你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城市的问题是压力拥堵、不自由,你没有能力解决。你到了远方的问题是经济、孩子教育、生活圈的不稳定与动荡,你仍然没有能力解决,有什么不同吗?而所有的压力、痛苦、无聊、无意义的背后,都是内心的匮乏,只不过人们把它归结于环境,而自己不必承担责任罢了。
那些已离开城市回归田园又终回去的人,他们从未认识过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你是真正爱这件事,还是爱这件事带给人心灵的满足,这两者是不同的,前者会让你滋生更多的力量,而后者会让你想要的越来越多。而真正在田园生活下来的人们,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他们深深热爱泥土与自然,泥土给他们带来的意义,与升职加薪给城市人带来的意义是一样的。
生活,“生”是命运,所以,一定要配得上“活”。活得不快乐,本质上源于自己的无能。一个人,应该有力量将自己从一切沉重的、老旧的、无精打采的事物里拔出来,用不断的尝试、探索发现世界的不同,给自己新的血液。生命不会给人任何一种自己医不好的伤。笔者的幸福观与本·哈沙尔一致,记得哈沙尔说:“幸福,就像肌肉一样,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
三、尊重
春杨和她妈妈一样得了需要化疗的病时,才对纪慈恩忏悔原来她的坚持治病,坚持从北京治疗到香港,坚持让杨奶奶的那些坚持,原来,原来这么疼,原来老人受了这么多痛苦。
有些时候作为临终关怀者,纪慈恩总是要问内心:你要的是你的心安理得,还是病人的安全舒适?很多时候那种心安理得是表层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探究我们的亲人,因为我们所谓的尽力扛到了最后,但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我们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可知道有多少病人是被自己的子女逼死的,他们活生生地为了自己的子女的愿望而疼死。
纪慈恩说她很多次听过病人说,终于要死了,终于不用再疼了的时候,真想揪住他的子女问一句,真的爱他吗?
当然这是纪慈恩的观点,她从事的工作他见过了太多。而我们的选择应该是无论病人的选择是什么,都全然的尊重病人。他想活着承受痛苦,或者想减少痛苦,不在乎活多久都好。因为我们不是他,你告诉他活着好,可是你又不能替他去疼,他的感受那是实实在在的,那是他自己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决定。
有些人的确一帆风顺,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发生,就算发生也有人替他解决。的确看上去很幸运,可是对他人的寄托和依靠也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成本。之所以恐惧死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力一个人去面对一个事件,我们的内心养了一个恐惧寄生虫,我们习惯恐惧未知的世界,可恐惧根本就源于我们自己。
当我们和自己的恐惧和平共处,我们就自由的拥有了走出恐惧的能力,不再被恐惧牵绊。和自己的恐惧握手言和,需要付出代价。躲避恐惧,一直呆在舒适区,也需要付出被恐惧控制的代价。
放心,没有一劳永逸的人生。我们的父母总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工作就好了、结婚就好了、生了孩子就好了。于是我们充满希望地为了这个“就好了”的极乐世界而努力。可是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们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就好了”的时候,如果有,可能就是坟墓。既然这样,何必不去享受困惑和问题呢?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笔者有一个答案,她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绝对不是为了享受,也不是为了成就,只是为了你遇到一个问题,然后去解决。然后所谓明白了一个道理,然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再去解决。然后又明白了一个道理,然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惑,最终发现已不在乎是否还在困惑,而在其中和它一起成长,最终到达生命的终点。”
所以富翁和乞丐都有他们每个阶段的困惑,他们之间的困惑并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们设置的标准。当你不在乎恐惧的时候,又能把你怎么样?
我们要少废话,多去做,我们常常喜欢愤怒、喜欢评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当你听到有人在抱怨环境、社会、国家、世界如何不令人满意的时候,只要问一句他人与自己:那你为它的改善做过什么?以前我也喜欢抱怨,但每当抱怨的时候就会问自己:你为了改善,做过什么?一想到这,很多时候也就乖乖的闭嘴了。
以前我做一个噩梦或不好的梦,早晨起来会对自己说,梦都是反的。但是现在当做了一个不好的梦,会对自己说,就算是真的也没有什么。
以前会觉得千万不要有什么病,大好的人生还没来得及享受,但是现在会觉得即使有什么病,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从不奢望长久,只希望活得彻底,充分燃烧,展现出纯度,不停上演生老病死,物质世界的变幻无常和岌岌可危。我们知道“苦”,所以应该快乐而不复杂的参与它的游戏。
现在我们一切都好,但必定都会走向死亡,谁也不能例外,秦始皇不能、柏拉图不能、我不能、你也不能。如果你没有理解如何死亡,如果你对死亡有解不开的谜,如果你担心死亡,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好好的活在当下。就在这一切的好的日子的,学会生活、用力生活、热爱生命吧。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020年10月6日
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