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感,各种手机app,越来越追求灵性,越来越如同真正的生命一般。
1 像生物一样复杂
虽然近几年大家都在追求简约,越是极简越能切中要害,越能减少人的思考。
但是,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产品,只要它具有价值,那它就富含惊人的「信息量」。这里的「信息量」指的是数据、功能、交互、视觉等。
它看起来简单,是因为它的「信息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的有与无、多与少、位置、在各种情况下的不同状态等都经过了考虑。
可以说,就信息架构与交互而言,复杂容易简单难。
知乎简单吗?
一个问答社区,每一个提问有多个回答,直觉上并不复杂。
请仔细考虑一下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首页是「已关注人」的动态,而「已关注问题」的动态却在通知里?
② 为什么没有分类导航,更多的是标签?
③ 为什么要做一个功能强大的即时可见的搜索?
④ 为什么首页时间线的排版很紧密?
⑤ 为什么问题可以公开编辑,而不是属于提问者?
……
这些问题我想知乎(或quora)的产品经理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做出了现在的决定。
知乎本身是复杂的,然而正是因为很多很多的思考、博弈、数据分析才促成了知乎界面与操作的简单。
2 像生物一样在迭代中演化
生物经过几十亿年与环境的博弈,在不断演化,
而互联网产品因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的反馈,也在不断演化。
产品遵循的原则不同,演化的结果不同。
关于原则影响产品演化,拿微信来举例:
微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它的产品原则中有一条:保护接收方。
因为这个产品原则,微信到现在也没有做已读体验。而阿里和网易做社交的产品理念认为发送方比接收方重要,所以阿里的叮叮和网易的易信每发一条信息都会告知你已读未读状态。
因为这个产品原则,微信中的公众号(其中的订阅号)发的信息被统一放在了「订阅号」中,就是为了保护接收方,防止过度干扰接收方,而这使得发送方的流量大大减少。
微信的产品原则中还有一条: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事倍功半。
因为这个产品原则,微信到现在也没有像QQ、微博中的banner广告,没有泛滥的强制关注。而大多数其他app的思路还是「引流」,高流量低转化率,流量一千万而转化率低于1%,以为里面总有人会用,总有人愿意掏钱。「小而精」的模式就是,推1000人,500人活跃,200人愿意付费。「小而精」不是简单粗暴地买流量,而需要你懂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需要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分析。
微信的另一条产品原则:真实性大于噱头。
因为这个产品原则,微信中没有对照片和视频的美化功能,是因为美化后的内容无法还原给朋友传递信息的真实现场。这与微博、美拍的产品原则非常的不同。
这么多原则,让微信在演化的过程中,与QQ、飞信、米聊、来往、微博、美拍非常的不同,没有刻意地追求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的噱头类的功能,追求的都是符合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的功能。
在微信刚起步的时候,我是一个喜欢Google和WhatsApp的人,同时讨厌腾讯,讨厌QQ,但后来我发现微信是一个在腾讯内部都很不同的产品,没有太多腾讯的恶习。
3 像生物一样给你反馈
也许你希望你手机里的app能像一个生命一样给你反馈,也许这在未来会成为现实,也许某一天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我这里所说,像生物一样给你反馈,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结果(转化率、活跃度等)会非常的难以预料。就如同你在与一个真正的生命交流,你不能改变、控制另一个人,只能了解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现在(2015年)的互联网产品,并不是传统的软件,不是一个需要培训的系统,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不是死的。而是有灵性的生物,像人心一样的小宇宙。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动用理性与感性,智商与情商,才能与这个「生物」相处,并影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