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溜小妮
卷首语
所有的文字都发乎于心、言之在理。
所有的书写都温暖你我、通向疗愈。
心理专题9-10月精选双月刊共收到33篇投稿,经由评审团首席萌萌官清心倾心、首席评审官兼副编彧婠九尾猫、首席外交官兼副编赖小麦、评审官猫壹、素心心理画、溜小妮公平公正的投票评分,恭喜以下10位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入选,一共有开篇、心理电影、心理故事、育儿心理、心理科普与卷尾六大版块,预计花费您30分钟的阅读时间。
开篇
给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你几点建议
作者:清心倾心
清心:你好,我最近有个困惑想请教一下。上个月初工作的公司停止运营,我之前也想趁这个机会转行。目前想做的是偏向心理方面,疗愈自己,也疗愈他人,与人联结,心理咨询师是我想选择的一个职业。但我没有考证,从去年开始参加过一些工作坊,去年关于心灵,心理的书看的比较多,看到过一些公司要求要二级三级证书,有些虽不要求但当然有会更好。这让我有些没信心,简历也没动力写,担心自己不行,身边的人做这个行业的好像没有,而且我也不想考证,只是考而没有实践过,觉得也是要从头开始的,就像我考了专业证,但是进公司后甚至觉得用到的地方不多。现在那些打广告的考试机构我也不太信赖,还有自己也对考试会有紧张不好的感觉。我想清心是心理咨询师,有这方面的经验,能给到我什么建议吗?小芹
……
心理电影
《找到你》|抓牢孩子也掌控不了人生
作者:何池荫
这几天被朋友圈里关于电影《找到你》的讨论刷屏了。很正常嘛,毕竟我的朋友圈多数人的身份都是孩子他妈,而当妈的人看这部受众明显是妈妈的影片,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那就像是白血病人看《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个母亲角色,基本戳中了大多数为人母者的痛点:没钱怎么养孩子?要是孩子有个病有个灾的怎么办?更别说还有教育这个大头支出。努力赚钱怎么陪孩子?在一个个早出晚归的日子里,孩子仿佛一下就长大了,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这妈当的太不称职……当全职妈妈靠老公赚钱养家?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变成黄脸婆,然后被春风得意的老公踹下堂,没工作没能力连孩子的抚养权都要不到,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简直是进入了无解的死循环中。就像我一位朋友点评的那样:只要当了妈,怎么都是错!
心理故事
妈妈,原谅我叛逆中的涅盘
作者:奔跑的羊驼
失落的小孩与妈妈十分亲昵的回忆,已经模糊在很小的时候。自从上了小学之后就只记得妈妈严肃的表情和常常的训斥。偶尔也会摸着大腿根的疼回忆挨打时候的伤心和痛哭。无论我做什么,妈妈总会找出这件事情最糟糕的那一面,提醒我,教育我。仿佛如果不这样做,我一定会搞砸。那时候一个小小的我很无助,我会一个人默默伤感,如果最亲的妈妈都觉得我是这样不好,那么一定是我真的不好。所以,那些没有妈妈亲的人,一定会更加确定我是这样不好。究竟哪里不好,我说不出。反正,反正哪里都不好。后来,我幼小的心里长出了一个信念 - 只要我努力变好,妈妈就会喜欢我啦!我拼命学习,在学校小心翼翼,每天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好脸色,生怕出一点纰漏。我得了努力综合症。只要有一次考坏了或者被老师批评,我小小的天就塌下来了。其实,妈妈除了严肃地教育我之外,并未把我怎么样,但是,心中那个由来已久的声音对我说,你搞砸了,你不配活!
历时四年,我终于走出了抑郁症
作者:微光隐隐
前段时间,乔任梁去世的时候,我感到很伤心,但抑郁症因此再一次为大众所熟知,看到大家对抑郁症多了那么多了解,我觉得真好。终于,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你只是心情不好,想开点”了。关于抑郁症,我与它相处了四年多,比一般人相对要了解一些,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症,以及如何调节自己的抑郁情绪,我想,我的经历,可以给你一些小小的参考。抑郁症原因多种多样,表现也都不尽相同,我只是其中一个,难窥冰山一角,因此,只是参考。
心理科普
最好的认知方式根本就不是读书,而是直接使用这个工具
作者: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01 你其实在监狱中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有一天晚上,有个人让你去停车场帮他拿个东西,你想也没想就去了。你走到一辆车前,却发现地下有一把7毫米口径的手枪。你很好奇地捡起来看了看,却突然看到车中有一位男子已经被枪打死。这时身边冲出几十名警察拿出枪指着你,你被抓起来了,并且被指控谋杀!随后,你被关进一所最臭名昭著的监狱,在这里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痛苦中。事实上,你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经常突然就陷入认知的“监狱”中。于是,你想到要逃出来,开始留意监狱的布局并且制定越狱计划(这就好比读书,想看清楚自己和身边环境,并找到逃离路径)。但因为你在监狱中的活动范围却很有限,有95%以上都是你的未知领域。即便你偶尔看到一个下水道口,活在放风的地方捡到几个螺母,你也很难让把他们产生什么作用(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很难把未知领域的知识组合成有用的信息)。这就是99%的人读书的问题,读书慢,记不住,读了没有用,都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喃喃自语
作者:冰千里
一次团体小组中,有位女士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自言自语,常常一边拖地一边嘟囔,有的没的说一通,刚开始偶然发生,最近这段时间会经常如此,每次说完都觉得轻松。”我问:“你一般都说些什么呢?”这位女士想了一下,答道:“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我会告诉自己‘没关系的,孩子那么大了知道复习功课’,还会说一些碎片化的短语,就像‘没事的’‘都会好起来的’‘那天我真没错’‘要不一会儿休息下吧’,等等”,她笑了笑,不好意思地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病呀?”另一位男士接过话茬:“我好像也是,不过我说的基本没有成型的句子,都是些语气词,我会加重语气说‘啊’,会用力清清嗓子发出很大声音,还会给自己加油,说‘继续吧’‘我一定行’之类的。”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问这位男士:“那你又是在什么时候自言自语呢?”他若有所思,答道:“好像在回忆不好的事情时,有点像后悔,但发出声音之后就会好很多”这两位学员的行为让我陷入了思考,有意思的是,小组其他六位学员也都有这样的行为,一般会在独处的时候发生。我又想到了其他一些来访者还有身边的朋友,甚至我自己,似乎都有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行为。这么说来,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却往往被人忽略。
育儿心理
陪玩有三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作者:Jk不二子
每次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看到各种陪孩子的父母,我都特别感慨。因为放眼望去,基本都是同一个场景∶孩子一个人在里面玩,所有家长都像商量好了似的,在外面低头看手机。 孩子换了一个更大的地方自己玩玩具,父母换了一个更大的地方玩手机。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很多父母,似乎不太知道怎么跟孩子玩到一起,也不知道跟孩子玩什么,自己又总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所以,你真的“懂”跟孩子一起玩吗?
写给女儿的话:我陪你长大,不用你陪我变老
作者:亭玉子
亲爱的女儿,时间过得可真快,再过几个月你就满六岁了。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最近你的个头长高了许多,只差一小点就到妈妈的肩头了。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要逆天的节奏?假如以后我们出去,保不定别人会认为我们是姐妹两个。而最让我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你比去年懂事了许多,你善于察言观色,学会了体贴长辈。每当我伤心难过的时候,你就会问我怎么了,每当我开心的时候,你就会要求我与你分享那些喜悦的事。你经常会对我说:“妈妈你辛苦了”“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之类的话。随着你慢慢的长大,我也越来越感受到了,“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的含义。偶尔之间,每当你熟睡以后,我就会想起,从你出生到现在,和你的点点滴滴。而我此时想把这些记录下来,也是对曾经的一种怀念。
父母仅用这一招,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作者:静定如常
经常听到身边家长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不会有好生活。”可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早已无动于衷,十有八九不会有什么反应。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催促,自己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主动要读,要学。兔子上二年级,之前给大家分享过,老师有一次好奇地问他:“你有没有在外边上过作文培训班呀?”兔子班上,是有不少同学在外边参加作文培训。那天,他高兴地对我说,“妈妈,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不错,我还告诉她,没有上过培训班呢。”当时的我,好像有一点小开心但又蛮平静的。我比较爱读书,孩子自然会受到我的影响 。他现在爱读环球冒险故事、恐龙故事、生命科学故事、《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等。这里,聊一聊我和兔子在家互动的小故事吧。
卷尾
“为什么咨询师不告诉我现实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者:陌山心理
荣格曾说,心理学的规律表明,若是不能将内在情境意识化,他就会发生为外在命运。这句话还可这样理解,若是我们失去了对内在情境工作的机会,包括其中的阴影和情结,那么,就等着被阴影所笼罩吧,厄运将是不可避免。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奇怪,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他怎么会来求助咨询师呢?但是事实上并不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一个来访者之所以想要来求助,之所以遇到了困难正是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咨询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搞清楚,他现在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一旦他问题搞清楚了,要怎么去解决,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咨询之中,咨询师会不断帮助来访者梳理他要处理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正如之前说过的,不管什么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一个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其他问题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延伸。一个人如果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你让他说出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他只能描述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非真正需要核心问题。随着心理咨询的进行,来访者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就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核心问题。由此咨询师第一个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搞清楚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但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作,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关于来访者的问题会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源于创作,不止遇见。感谢您的阅读!心理专题精选双月刊与您每两月相遇一次,喜欢就请多多点赞和转发。
订阅简书第三大官方专题,了解投稿具体要求,请直接点击心理。
想在月刊看到自己的文章吗?请关注心理专题月刊筛选池以及心理群内消息。
欢迎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交流社区——官方心理交流群,有两篇文章被心理专题收录后勾搭主编芷渃蒹葭(微信Ljing0025),注明“简书ID-心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