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要时刻准备着,这样,当机会从身边悄悄溜过时,你才能一把抓住,而不至于日后后悔。
小灶群里有各式各样的牛人,最初曾经想过要勾搭我心里高高在上的他们,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错过了很多勾搭的机会。
而后来那几个我曾经想要勾搭的人,竟然主动勾搭了我,原来他们并不是我以为的“高高在上”,他们也有要拓展人脉的需求,也有要交流思想的意愿,你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有价值,于己于人都要有价值,这样,你才能没有思想包袱地去勾搭其他人,也才能引来别人来勾搭你。
反求诸己
人不可能是一座孤岛,即使身处孤岛,也会在不经意间与其他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信你去看看《岛上书店》这本书去。
同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而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接受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必然有不一样的价值观。
孔老夫子曰过:“君子和而不同”
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有难度,至少对于我这样道行尚浅的菜鸟来说如此。
当然菜鸟也是由小菜鸟慢慢长大的:吃过亏,得到教训;去经历,得到经验;获过利,与人和谐相处。
吃过亏,接受教训
在单位的第二个项目,是一个已经进行了3、4年的项目,组长L是从一开始就跟进这个项目的,颇有威望,已有项目组成员唯L马首是瞻。
属于“空降”的感觉:原来技术负责人Z要回老家西安,职位空缺,暂定由我去代替。
而自己自恃技术出身,之前的项目经过单位技术大牛的指(狂)点(虐),觉得技高别人一筹,有点骄傲,从心底里看不起不懂技术的L,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就没有足够尊重对方,而组长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自己也不认同,经常从技术角度和其争辩,关系谈不上和谐。
半年之后,单位的项目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当前项目拿到西安去做,这边人员另做安排,而我知道离开项目,都觉得自始至终都没有融入到这个项目当中,这对于一个组员来说,尤其还算是某个模块的负责人来说,是最不应当的,你自己都融入不进去谈何把项目做好?
去经历,得到经验
单位有一个全新的项目启动,领导谈话,让我去带。
我当仁不让、信心满满,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项目,没有历史条件的累赘,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我势要把它打造成单位的标杆项目,不负领导所托。
在项目启动阶段,自愿加班加点,只为把工作做得超出客户和领导的期望,把常用的工具做好方便组员之间的联系和共享,把一些共性的问题文档化避免被类似的问题耗去过多时间。
当然,在与客户的沟通协调中、与组员的合作推进中,渐渐发现,自己之前觉得L做得不合理的地方是符合项目发展需要的,自己当时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个认知警醒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我,顿时羞愧难当,希望自己能有弥补的机会。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一个人怎么做决定,并不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本质,而是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位置。位置影响人,位置改造人。
而我也在践行这句话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客观,越来越符合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获过利,与人和谐相处
或许老天是真的想让我有弥补的机会,自己带的项目结束之后,我又到了L后来所在的项目组,正式进入之前,有过一次和L面对面聊天的机会:
我向L表达了歉意:之前项目中不太理解她的某些决定,后来发现她的很多决定都是正确的,是自己当时认知有限,让L见笑了。
L很欣慰笑着说,她当时也有做的冲动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改进。很庆幸彼此还能有再次合作的机会,相信会比上一次的合作愉快。
事实上,确实足够愉快也足够顺利,彼此协作配置工作,协力“对付”难缠的客户,而我又从L身上学习到了更多东西。
保持同频共振
久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效沟通不在于你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对方是否能够听明白。然而,生活中常常存在因表达不清或标准不一而引发的矛盾。比如孩子认为自己的房间随意才是真性情,可是在父母眼里却是脏乱差。这时双方就容易各执一词,互相指责。
如果事前明确标准、达成共识,比如:地板上没有脏衣服、床铺平整、学习用品放到了指定位置,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对父母的较真而委屈,父母也不会因孩子的叛逆而伤心
《控场:主宰和说服的关键能量》中说,要想做到控场,第一步就是要和别人找到共振,即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对象是怎样的人,我们就调整气场,成为对方那一类人。这样,对方就像找到了知己,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