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四重奏》影评
豆瓣评分7.5 2012年上映
现在还年轻气盛的你可能一晃,数十年成昨日;一转眼,已是两鬓斑白。
中年、老年,是我们必将迎来的时期。在某一个夕阳浸染原野的黄昏,我可能会坐在一把老旧的摇椅上,回想起过去数十年的点点滴滴。
都说人越是老了,越容易回想、甚至越无法逃避想起起记忆溪河里那几块突出的石头。悲欢离合,笑容眼泪,甚至是积怨已久的矛盾,都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发酵。
《晚期四重奏》就是基于这样的基调而成的故事。但是,它并非完整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着重于刻画小有名气的“赋格乐队”在成立25周年,四位乐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或者说,25年来的矛盾。
介绍故事之前,不得不得先提,贯穿全篇的音乐是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中的Op.131号作品。该作品被誉为大师贝多芬最难懂的作品,它被完成于贝多芬生命不剩多久之际,曾经一代创造出九部磅礴大气交响曲的音乐家,在他的晚年开始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曲风与之前大相径庭。
人虽老,身体虽迟钝,可是大脑的思考,对人生、对自己的叩问却在一个人的中晚年上升到了极致。
《晚期四重奏》就是这样的一个问句。
四重奏乐队的最年长者,同时也是其他三人老师的大提琴手,在影片的开始不幸查出自己将要患上帕金森。他的手指已经开始不够灵活,难以应对接下来的25周年演出。他向乐队成员提出了自己需要找人替代的想法。
第二小提琴手赋有才华,他与中提琴手是夫妻,当年为了妻子而放弃进修作曲、成为作曲家的梦想,加入了赋格乐队。他个性爱展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灯光的焦点,一直蠢蠢欲动的野心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提出——与第一小提琴手交换位置,而此时,这样的机会来临了,伴随着大提琴手的准备退役。
公平竞争无可厚非,可是坚持精准的第一小提琴手却认为,第二小提琴手罗伯特最适合第二的位置,第二小提琴连接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大提琴的关键之处,罗伯特无可替代,而自己,也更加适合原本的第一小提琴之位。甚至连罗伯特的妻子——中提琴手朱丽叶特,也赞成第一小提琴手,认为换掉一个大提琴手,已经对乐队风格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再交换小提琴位置,乐队风格将面目全非。
罗伯特25年来的野心遭到反对,他曾一直怀疑妻子是因为怀孕才与自己结婚,他出轨被发现,再到后来发现已经40岁的第一小提琴手爱上了自己的女儿,他疯狂,他不再妥协,猜疑、不甘交织,他甚至当着老师(大提琴手)的面动手打了第一小提琴手。
朱丽叶特,罗伯特的妻子,心底却隐约爱慕着自己的老师——大提琴手彼得。她敬重他,她爱赋格乐队,她阻止一切让赋格乐队发生改变的事——她是唯一一个不赞成彼得离开,期待彼得好转的成员,她反对丈夫成为第一小提琴手。她痛恨第一小提琴手爱上女儿,她更心痛女儿对自己的不理解。还有丈夫的出轨,与丈夫多年来感情的矛盾....
第一小提琴手丹尼尔,乐队最年轻的成员,40岁未曾谈过恋爱,乐队的剧变中他爱上了朱丽叶特与罗伯特的女儿,他不放弃不放手,宁可离开乐队也要和她在一起。
三个人的矛盾、积怨,爆发了。演出在即,彼得传来好消息,手指好转,可以勉强支撑周年演出。可是当他回到乐队,他看到的是一群伤痕累累的队友,是一片死气沉沉却又一触即发的阴霾。
这不是他曾经和谐的乐队。四重奏,最重要的就是“和谐”。无论是乐曲,还是演奏者。他一手建立的赋格乐队,出现了裂痕。
最终的演出,四个人在音乐的渐进中,回到了曾经和谐的时光,回归“协调”。可是裂痕不会消弭,彼得也未能演奏到最后,大提琴手终究换成妮娜。
影评就此戛然而止。
赋格乐队,会变成怎样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能从这一影片获得一种思考,贯穿全篇的op.131乐章以极其沉重的旋律渲染出“中晚年”人生的思考,人际、甚至是自身的矛盾。
“我这一生,是怎样的?”
我们每个人在将死之际都一定会面对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