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变革了信息流动方式、速度、渗透度与广度,进而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手机早已变成我们身体一个外设的器官了,你可曾想过,一天不带手机会怎么样?彷徨与焦虑?
可曾问过自己为何会这样?
手机还没普及的时候,生活可以很纯粹,比如聚会,一瓶小酒几碟花生一群人的狂欢。可是到了人手一部手机后,生活便无法像以前那般悠哉了,聚会变成了一瓶小酒几碟花生各自的独白。
走在大路上你会发现行人匆匆,偶有停顿,也总是迫不及待掏出手机,生怕错过重要的消息与各种趣事。人们永不停歇地追赶着潮流,只图安抚那不安的内心。
如果感到疑惑不妨再问问自己,离开手机到底是离开了什么,你会想到什么答案。小说?游戏?还是微信的朋友圈?我想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会有差异。但我肯定的是,给你一部连不了网的手机,你会崩溃。
我自己以前很喜欢看小说,起初是因为无聊,可一开始看,便被作者的套路给深深吸引了。一有空闲便立马翻看,那些日子,整天一个姿势拿着手机,手指都不利索了。后来我惊醒了,小说看了不少,可生活一点都没变好,每个主角都大圆满了而自己依旧过得很苦逼,更重要的是,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仿佛被囚禁在小说里,与周围的人没有了交际,小说看完后总感寂寞空虚冷。后来我洗心革面,混入了朋友的游戏圈,这下日子滋润了不少,几个人凑一起就边聊边玩。日子过得舒坦,人也没那么混沌了。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某次外出参加一个培训,发现周边的人都在聊车聊房侃政治,我悲催的发现除了陪笑点头外竟完全成了哑巴。这段经历给我带来蛮大的触动,所以我选择远离游戏,珍爱生命。只是不知不觉便跳入了另一个坑。
不可否认微信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产品,它让我们每天都喜欢在上面消费我们的时间。每个人在微信上能通过各种社交活动获取他们渴望的乐趣和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我想应该不少人与我一样,拿起手机便会点开微信朋友圈,看看过去的片刻又有什么有趣的消息。微信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产品,它并没有一个人人都看得见的热文榜或者是把一篇文章推送给所有用户。在微信上面,消息的传播只能透过用户的关系圈进行,一层一层传递。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你朋友圈被刷屏时,总以为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结果你跟别人聊起时,对方却一脸茫然。原因其实是你刷屏的那些消息还未渗透到对方的圈子,消息断层了的结果,对方不知道不代表没发生。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成越来越碎片化,也让消息的传递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电视的收视率一直在下滑,很多人即使开着电视,手里也会拎着手机在刷各种APP,很直观的现象就是:新闻联播讲了哪些内容已没人关心,我们更为关心我们比较关心的事。这种现象背后是流量的破碎化,而这种破碎化已呈现出不可逆的现象。以前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候,电视报道一出来,第二天人尽皆知,而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电视报道后你再去调研,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问三不知。
听过几个做营销的朋友抱怨越来越难做,这一行如果还跟以往一样,简单粗暴往央视上面投广告就想获得超额收益,那已不现实了。越来越得依靠大数据,得在层层的数据中筛选分析出目标客户,再进行精准化投放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微信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低头的瞬间,便可能是消息的一次传播、一次加工。在这样数据的洪流下,人变得无比渺小,所以才会组建各种社群,寻找陌生的同类,结伴而行。社群内的人对内越来越紧密,而对外在信息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差,越来越麻木,最终加剧了流量的破碎化。
其实我都不知道自己刷朋友圈到底想看什么,我经常在想这种举动是不是这个焦虑的时代下无奈的下意识的习惯动作而已。有时我会尝试放下手机,让时间尽可能归整,然后拿起一本书,泡一杯茶,一坐便是一晚上,第二天感觉也没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收获反而更大。
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著名的硅谷投资人的吴军博士,也是得到专栏《硅谷来信》的作者,每天都准时给用户写一封信,从不间断,而且每篇的内容都非常精彩。除了写作,他还有投资、讲学、科研等的工作,工作量可想是多么繁重,然而他居然还能去听欧洲那些重要的音乐会,去参访全世界的博物馆,去年夏天还专程去阿拉斯加拍摄北极光。优秀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让罗胖都感动震撼。
前不久他来得到做了一场直播,也为我们解密了他的时间管理心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少做事,而不是多做事。每天都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你计划了6项工作,当你完成了3项时,发现又有另外的3件事情补充进来,事情永远没完没了。吴军博士的建议就是把所有事情排序,把重要的该做的做好就行,其他的干脆就不要做了。
今天很多人喜欢玩手机,其实有些看微信的事不是必须要做的,不是非看不可的。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把碎片时间给利用了,然而这些无效的社交其实是把你的整片时间给弄没了,它只会打断你的思路,分散你的注意力,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从长时间来看,你做了很多事情的关键在于:每一天少做事,真正专心于某几件事情,把它做好。最后不妨再进一步想想,人类创造了互联网,科技发展到今天,到底是人塑造着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在改变着人。
就拿我们熟悉的微信来说,1.0版上线的时,只有即时通讯、分享图片、更换头像等简单的功能,几年下来已进化成囊括出行、购物、支付等等功能的产品了。人类的需求无穷无尽,在微信的一次一次迭代中,我们得到了前无所有的满足,然而这些需求逐渐把微信饲养成一个庞然大物。你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晒的美图时,评论早已被轻飘飘的一个赞代替了。再换个角度想想,微信其实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栖息的场所,我们在上面的各种活动,也在推动着微信进化,走向未知。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微信,这只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小节点而已,活在当下,就得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只是有了这些思考,或许人能活得更轻松自在。
卓克曾经有一期节目聊过关于媒体覆盖人数的范围,他做了个小定义,挺有意思:
超过100,就是小饭馆墙上贴的招聘广告;
超过1000,就是小区门口的公告栏;
超过1万,就是一本普通杂志;
超过10万,就是一份都市报;
超过100万,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
超过1000万,就是省级电视台;
超过1亿人,就是中央电视台。
鉴于以往文章的阅读量就是这个数,所以任性的起了个这样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