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看《史记》时,曾注意到太史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好人为什么没好报?太史公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后来接触了佛学,才发现可以“三世因果”解释。很明显在西汉时期,太史公并未接触到或者接受这种思想,历来传统学者都是笃信“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笃信“天人感应”的,并不相信宿命。
前段时间看完了江晓原的《天学真原》,书中将星占学分为1.军国星占学与2.生辰星占学。
中国传统的星占学都是1.军国星占学,用来占测军国大事,因为在“天人感应”思想下,能与天沟通的只有君王,所以天象变化所反映的都是帝王家事,跟平头百姓没啥关系,除非某人想造反。
而西方包括印度的星占学却都是2.生辰星占学,就是以人出生时的天象来推测其一生命运,任何人不论皇家还是百姓,都可以与天象建立联系。这种思想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在唐代催生出了中国的八字算命术。这其中含着一种针对普通人生的“宿命”思想,因为出生时天象一定,其人命运就确定了。这种思想唐以前的中国几乎是没有的,这里我就从术数的角度,分析一下。
所谓术数,也称数术,“数”就是指气数、数理,术数就是推算气数的方法。用的是干支八卦、二十八星宿这一套语言。
古“三式”
“三式”是最古老的术数,相传都起源于黄帝时期。“三式”为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因都用“式盘”推演,故名之。三者与天象都有联系本质可以说是星占学。
太乙神数主要占测国家大事,比如收成好坏、风雨水旱、兵灾饥馑、治乱兴亡。
奇门遁甲主要占测战争情况,比如从何方位进攻,从何方位撤退。
大六壬主要占测人事,比如占测祖业、家宅、婚嫁、求财等事情。
“三式”占测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共同特点都是在算“事”,而非算“命”。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宿命思想。很神奇的是,占测结果都是和传统伦理道德相符合。比如一朋友各种不顺,占测原因,我以大六壬测知是男女关系混乱导致。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很明显这并不符合传统道德。所以有句话叫“善易者不卜”,就说理解了易的真实内涵(属于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自然知道某件事的吉凶。这句话在《左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传统认为,不论帝王还是普通人,都应该遵循天道、伦理道德而行,遵循与否的结果表现在帝王为祥瑞与妖异,表现在普通人则为祸福。而“三式”的占测结果,恰恰是这种指向的反映。但有些事实却体现了“遵循了伦理道德结局依然不好”,这就是太史公疑问的原因。
风水
风水学古代的名称叫地理,地之理。主要是为阴宅选址建设,也涉及阳宅的选址和摆设。
在清代编修的《协纪辨方书》的序言中,乾隆写到:夫协纪辨方者,敬天之纪,敬地之方也,一作止一语默,天地实式临之,况其大乎。如曰:如是则吉,如是则凶,如是则福,如是则祸,则明者所弗道也。虽然敬不敬之间,吉凶祸福随之矣。
大意就是风水择吉之术是为了效法天地,并不是说这么做一定吉,那么做一定凶。这么做是因为这样是敬天道的,既然敬天道,必然伴随吉。
由此可知风水择吉之类也是渗透敬天法地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为了合于天道所以有所选择,而不仅仅为了吉。
八字
前面已说,利用人出生时的天象占测一生命运的星占学被称为“生辰星占学”,这种星占学在唐代以前我国是没有的,直到印度七曜术的传入,这种典型的“生辰星占学”在虽然传入但并未广泛流传,因为它将天象与普通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这在皇权(通天权)至上的古代中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普通人也有探索自身命运的诉求,于是八字算命术应运而生。
八字算命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八个字来推算命运,所谓的八个字也就是人的生日时辰用干支计时法表示。比如王阳明的八字就是 [壬辰 辛亥 癸亥 癸亥],分别表示年月日时。这种算命术巧妙地避开了真实天象这个皇家禁脔。其中就含有彻底的宿命思想,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全由生日决定,没得改。持宿命论的预测术都具有明显的嫌贫爱富倾向,因为在这种思想下,穷就是不可改变的,那我嫌弃你又如何。
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宿命论。
考虑到印度七曜术的传入以及八字的创立时间,这种算命术应当是受了生辰星占学宿命论的影响。印度的思想固然是伴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土,但宿命论却并非佛教之旨。
三世因果
佛家讲三世因果,前世种因,今世得果,今世种因,来世得果。
那只看今世的话,今世的遭遇是否无法改变呢?确实绝大多数都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前世种了因,今生必得果。这个力量被称为业力,其力量之大,一般人难以抗拒。除非发大誓愿行善事,比如著名的袁了凡居士,其行善之多足以使其来世得善报,因善业太大,也提前影响了今生,所以他今生命运也相应变好了。
以三世因果就可以解答太史公的难题了。若单看一世因果的话,确实无法解释。
回头再看“天人感应”以及伦理道德,对于改善命运是有绝对积极意义的。对于普通人虽不太多涉及“天人感应”,但应当遵循伦理道德,也就是敬天。不少人认为佛教很消极,这完全是误解。其实佛教十分积极,积极学习,积极行善,以至都不让弟子贪恋打坐入定的快乐,而应该行动起来。
总之吾人应敬天法地、遵循伦理道德并且坚信因果不虚,精进学习、行善。
至于宿命论,那不过是无力改变命运者的自我安慰。
圣贤制定的伦理道德与佛教三世因果是相符的,它们的目标都一致,就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以上其实都是世间法,而佛家还有更高的追求,
佛家认为,即使一个人福气非常大,那他也有很多苦。就像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苦乐也是相对的,有乐必有苦。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基于人生本苦的观点,佛在讲三世因果的同时也指明了如何跳出轮回的圈子。人的自性本是清明无垢的,并没有轮回,但是人会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去行动,去造业,种下种子,这样临终时在业力的牵引下再次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休止。问题的关键就是有妄想,如何降伏内心不起妄想,就是整个《金刚经》所讲。
人身难得,六道中唯有人有听闻学习佛法的便利。地狱道受尽折磨没有闲暇,畜生道慧根太差,饿鬼道、阿修罗道嗔心太重,天道享乐过盛,但是天道福报受尽,还是要跌回其他道。所以唯有人道便于听闻学习。
“既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宝山空手归”,奋力精进,方不负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