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的话题——如何定义成功的人生,似乎有些难以下笔,脑子里纷纷扰扰有很多的念头。这几天的写作课题都很有意义,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繁琐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新年初始,会给自己定很“完美”的New Year’s resolution,然后也许能坚持一周或者一个月,然后不了了之;或者口头禅,“哎呀,我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等我过了现在这个时间,我一定好好学习/锻炼…自己”我们总是寄希望与将来自己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而不去从当下做起。海德格尔提出的“活在当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一生有一个确定和一个不确定。确定的是死亡,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死亡。正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当下的每一天。所谓向死而生,按我的理解,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问问自己,我的今天过得怎样?有没有遗憾?是否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当这样想,就有一种内生的动力促使我尽量不浪费时间敷衍自己。
一直记得清华大学黄克智院士的故事,每当我想要懈怠的时候,想起这个故事,常常会让我愧疚不已,真正体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黄克智教授50岁研究断裂力学,60岁探索职能材料力学,70岁开拓应变梯度苏醒理论,在75岁以后,开始纳米力学的研究,现在他年过八旬仍然每天凌晨4点起身开始探索性工作!他在不惑之年,开始体育锻炼,之后40年坚持不辍;年届古稀时,他学习游泳;72岁时,又与夫人一起上网球场;在他八十岁的生日的时候,夫人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钢琴——他送八十岁开始学习钢琴。黄教授这么形容自己的生活:“从初中开始,我坚持着4:30起床学习和工作,从没睡过一个懒觉;我今年已经82岁了,但是我每天还在满负荷的工作,每天早上坚持打一个小时网球,下午弹一个小时钢琴。”
如果不让人感到汗颜!这样的人生,又如何不可以称之为成功呢?年轻不是一种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本,而应该是一种给自己积累的过程,人在年轻时做出的努力,将会伴随你的一生,并且有德报恩,无德行怨。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为已经不可能再来的年轻感到后悔,也不需要为年轻时候的挥霍付出太大的代价。
人贵自知、自明还有自查!我只希望,在我有限又无限的人生中,我能“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能“礼而谦,自爱为本,如有多余,当可行善”;能少一些愧疚和遗憾,多一些收获和感悟;能与同事埙箎相应,与爱人琴瑟和鸣,与子女舐犊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