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卖珠
买椟还珠
不知轻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译】
春秋时代,有个卖珠子的楚国商人,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他用很贵重的木兰木做成了一只装宝珠的匣子(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名贵香木),又用香喷喷的桂、椒香料熏制它,把匣子熏得很香,芳香浓郁;并且外表用光闪闪的珠玉镶嵌着它,还用漂亮的玫瑰美石装饰它,边沿用五光十色的翡翠来点缀衬托它。
楚人把宝珠小心翼翼地放进这精致美观的匣子里。
有一个郑国人来买珍珠,看见这个木匣如此精美,立即被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于是交过钱后,可他只要了那装饰华贵的漂亮木匣,却把匣子里那珍贵的宝珠还给了这个楚国商人(其实宝珠要远比匣子贵重的多,他只贪图了精美的包装木匣,反而把真正要买的更珍贵的宝珠舍弃了 buy casket without the jewel)。
这个楚国珠宝商人,可以说是很会卖盒子的了,却不能说他会出卖宝珠啊!
【赏析】
这则寓言的批评对象有两种人:
一是卖方,本想装饰珠盒以求卖掉珠子,但凡事过犹不及,装饰珠盒过分,过分看重外表的次要的属性,不顾本质,过度“包装”,结果反而使珠子卖不掉,这就叫做“以文害用”。
卖方,用以比喻华而不实的游说之士。
二是买方,他被珠盒炫惑了眼睛,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误以为珠盒的价值超过了珍珠, 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干出了买椟还珠的蠢事,这就叫做“览其文而忘其用”。
买方,用以比喻喜欢漂亮言辞而不善识别人才的君主。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只看外表,过分追求形式,不顾本质,喧宾夺主,埋没内容,结果适得其反。做事情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舍本逐末。
后用“买椟还珠”只拿了皮毛的、枝节的东西,而抛弃了主要的、核心内容,比喻不识货,没有眼光,lack of judgement,缺乏见识,取舍不当。choose the wrong thing.
后用“楚人卖珠”、“买椟还珠”比喻人只注重外表,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不看实际有用的东西,舍本逐末,轻重倒置。
这个郑人只知道盒子的好看,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木匣,却不晓得宝珠的价值实在要比盒子贵很多,他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主次颠倒,“不知轻重”的做法。
后用“不知轻重”比喻办事情分不出重要与不重要,不明事理,行为冒昧,缺乏章法。
后“买椟还珠”用作成语,买了装珍珠的盒子,keep the glittering casket,却退还了盒子里的珍珠 give back the pearl to the seller.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郑 —— 国名,周代诸侯国,辖地据有现在的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一带地方,国都在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