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和期待,比如:
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要成为一个合群的人。我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这些要求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准则。你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准则很清楚,也可能一头雾水,因为它已经内化到你的内心,成为了你人格的一部分。
但不论你对此是否清楚,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用这些准则来要求自己。
比如,你的人生准则是“做一个优秀的人”,你就会事事要强,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哪怕只是整理文件这样的小事。
再比如,你的人生准则是“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迎合他人,哪怕因此委屈了自己。
表面看来,我们的人生准则无一不是正能量的,因为没有哪个人会把“成为一个糟糕的人”当作人生准则。所以,我们的人生准则应该能够激励我们,鞭策我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但事实上,人生准则恰恰是我们很多痛苦的源泉。
为什么人生准则让我们痛苦?
我20岁的时候,想象自己30岁的样子,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装,化着精致的淡妆,在会议室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但事实上,我是这样的:
穿着运动鞋牛仔裤,早晨上班路上拿出唇膏抹一抹就当是化了妆。开会的时候一言不发,实在躲不过的时候磕磕巴巴说几句,脸一路红到了脖子根。
说到这里,不难看出来,我的人生准则是: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但事实上,我离自己想象中的“优秀”差了十万八千里。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巨大落差,常常让我心理失衡,导致我不停地责备自己,批评自己,而这些又加剧了我的不自信,让我离“理想的我”越来越远。
“人生准则”之所以常常让我们痛苦,就是因为它往往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成见,是非黑即白的,只有“做到了”与“没做到”之分,没有中间状态。但现实生活却很复杂,成功往往是部分的成功,失败常常也只是部分的失败,所以,人生准则几乎注定是要落空的。
比如你的人生准则是“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你一定会陷入失望的深渊,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即便你颜值又高、性格又好、脑子还聪明,也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不会喜欢你。而这仅有的不喜欢你的一两个人,就导致了你人生准则的坍塌,你就会陷入对自己的否定和迷茫之中。
再比如,你的人生准则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某天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按照你的人生准则,你应该对他施以援手。但那个乞丐看上去实在太瘆人了,你不想走近他,你离开了。但之后,你会一直谴责自己,因为你的这个举动违背了自己“做个善良的人”的准则。尽管你平常一直尊老爱幼,做公益,做义工,你也无法让自己忽略这一事实。
人生准则是如何形成的?
和很多心理问题一样,人生准则的形成原因,也可以在我们的童年经历中找到端倪。
比如我的父母对我的期待很高,非常重视我的学习成绩,我就因此认为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拿了一些奖项,以此来回应父母的期待。成年以后,这个准则就进一步发展为要“做一个优秀的人”。
人生准则也不一定都来自家庭,也有可能来自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比如在国内很多地方,拜金主义都是最盛行的价值观,很多人就把“挣大钱”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见。
但不论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社会环境,我们都能发现,我们的人生准则不是来源于我们的内心需求,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而是周围的人和环境灌输给我们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生准则往往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出现的原因,它是我们被动接受的,而不是我们主动为自己树立的,没有经过我们的选择。
所以,面对我们的人生准则,我们有三种可选的应对方式,第一,完全摈弃,第二,完全认同,第三,改变它,调整它,掌控它。
我推荐第三种方式,既不用作出太大的改变,还可以让人生准则继续为自己服务。
我们应该如何掌控人生准则?
01 把“人生准则”变成“人生建议”
我们常常是一边高喊着“爱自己”,一边像暴君对待他的臣民一样对待自己。
试想一下,你会不会对朋友说这样的话:
你必须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你必须对所有人充满善意。
现实是,你一定不会对朋友说这样的话,但你却常常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这就是知乎大V陈海贤所说“对自我的暴政”。
当你将这些要求强加到自己身上时,你就相当于把自己赶到了悬崖边上,一旦有一件事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如坠深渊,陷入失败的痛苦中。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对自我的要求呢?当然不是,我们只需要把用词转换一下,将“准则”变成“建议”。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你只需要把“应该”、“必须”、“一定”变成“试试”、“尽力”。比如:
你要尽力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你要试着对所有人充满善意。
这样一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从结果变成了过程,我们只需要在过程中做好,就足够了。
02 把自己想象成某个朋友,与内心批评的声音对话
在违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时,我们会在内心不停地批评自己。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个朋友,与内心的声音对话。
朋友的角度会更客观,而且,朋友对我们的态度,要比我们自己好得多。
比如我参加一次考试,没考过,我非常郁闷,因为这违背了我“做个优秀的人”的准则。
这时我想象如果有个朋友在我身边,她会这样跟我说:
没关系,一次失败不要紧,还有机会,你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当然,你不是最优秀的,你也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你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很好了。
下一次,当你遇到困难或阻碍,开始在内心批评自己时,请一定要仔细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并对它采取行动。然后,你对自己的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对人生的掌控感也就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