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因为生意的缘故,我到了上海。为了省钱,住在招待所的地下室里,吃街边的“家饭”。所谓“家饭”,就是上海弄堂里靠街边的人家,在做饭时往往多做一些,就街边门口摆一张小桌子,上面用硬纸板写几个字“有家饭,够实惠”。每顿也不多,把这一顿的开销挣出来就行。
当时很感叹上海人的精明,每天固定的在一户人家吃饭,不久就熟悉了。我就说了我的感慨。那家的主人很健谈,用上海普通话给我说了很多,主要的就一条:阿拉上海人既要面子又讲求实际,精打细算勿丢人的啦。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评价他人的生活”,一看就是“海派”传统。不华而不实玩朦胧,也不故作姿态装高深,实实在在地请你说说怎么去评价他人的生活。
他人的生活你该评价吗?有这个权利吗?怎么评价才发现是应当的?在这个信息即金钱的时代,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评价他人的生活?这让我想到年初一上海难在微博里辱骂两个女生蹲在地铁的事件,这两个女生就是在等地铁的时候蹲在那儿,就被拍照并辱骂。这种假“道义”之名的横加干涉,是不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如果是,在我们评价他人的生活时,该如何避免自身的傲慢与偏见?
“海派”这个词,是相对于“京派“而生的。就像《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为了孔明,《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为了林黛玉。当年“京派”指责“海派”势利算计,“海派”指责“京派”虚荣粗俗,各自“粉”阵森然,叫阵挑战,各不相让,势均力敌。上海人看不起北方人,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上海人阿拉阿拉一通,说北方人土得掉渣。北京人就说小子(这个“子”读音“贼”),不就是会念几句洋文吗?小子听好喽,爷懒得理你,等爷瞅你一眼,怕折了你那兔子尾巴的寿命。呵呵,“海派”自诩海上明月,“京派”自封上京神人。找出对方的软肋,狠劲儿地捅。说白了,都是傲慢与偏见。
当年我有一晚吃完“家饭”后,和那家的主人抽烟纳凉,就闲话些黄河长江的话题。那主人说,他也是江北人,祖籍安徽,在上海也不过三代。说起“海派”“京派”的“互评”,他说,其实没那么严重,都是文人们炒的结果。上海人自由上海人的精明实际,北方人自由北方人的质朴实在。评价嘛,说说就算了,如果因为这个伤了和气倒不好。他又说,一个实际,一个实在,其实差别也不大的。
就是啊,实际和实在,又能差到哪里?在如何评价他人这一点上,如果都能够从自身的圈子里走出来,又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