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听了一场公益讲座,关于传统文化的。结束后,合影,离开。
刚进电梯,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便大声嚷嚷了起来:“这什么讲座?是讲国学吗?是讲传统文化吗?就是在讲干部培训,纯粹是骗人的。还教授呢,说的那个普通话,让人听着太难受了。在咱们这儿,他就应该用陕西话讲,不会说普通话就别硬装。”
同梯连我有4个人,一位女士反驳说:“在这种场合,他就应该用普通话讲。陕西话还有关中话、陕南话、陕北话呢,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听懂。”
男人继续怒不可遏地说:“你普通话说得好还可以,就这水平,还好意思当教授呢。我走了全国那么多大地方,什么教授没见过,这水平也配说自己是教授?”
女士继续睁着眼睛,又生气又无奈地争辩:“他说的是陕普,公开场合就是应该用普通话讲啊!”
争论间,已出了大楼的门,男人不知撇了一句什么普通话,扬长而去。
我有些震惊。
恕我眼浅,我实在不知道说这话的男人是何方神圣,但是,他的观点和说话的嚣张气焰,着实吓着了我。以这样的态度和角度评价一场讲座,我是第一次见。
平心而论,教授的普通话的确不太标准,但以我所听到的各式各样的普通话而言,这个水平的陕普,不仅我听得懂,在座的人听得懂,放到全国各地,基本都听得懂。作为上了年纪的大学教授,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不仅不稀奇,也完全能理解,能接受。教授给学生上了半辈子课,进行了无数场讲座,这有着地方味道的陕普已成为了他的工作语言,他的思维方式,他走到全国各地,都这么说话。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故乡的听众中,会有人因为他的普通话而气急败坏,甚至否定他教授的水平。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估计全国为数不少的老教授都得中招。呜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到开头。让他满腹牢骚大为不满的首先是讲座内容不合他的意。本次公益讲座的题目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教授围绕这个主题,讲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二三四五,有理论,有观点,还有发生在我们宝鸡地区生动鲜活的事例。说实话,跟我的预期也有点不一样,刚开头我也没咋听进去,边听边刷手机。可慢慢地,越听越来劲,因为这些问题这些领域,都是我平日很少关注、很少思考的。听教授一讲,这一方面我也懂了一些,对相关的事情也有了判断标准,我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展了,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吗?
很显然,此君是奔着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来的。可他发现讲座中并没有多少关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他气愤,他不满,再听到教授的醋溜普通话一直在他耳边回荡,他便怒不可遏了。我真想问问他:这是公益讲座,你又没掏钱,没人跟你算考勤,发现内容不合胃口,发现教授水平不行,为什么不走呢?难道你连及时止损的意识也没有?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时间多宝贵呀,有这时间,出去干点啥不好,非得在这里受罪。
退一万步,如果你说自己是个有修养的人,已经来了,再离开,太不好意思了,我服你的修养。对于讲课内容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讨论。但刚出教室门,就大骂教授不够资格,原因又极其的荒谬可笑,你觉得自己算有教养的人吗?我一直以为,爱学习的人,尤其是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国学的人,一定是有教养的谦谦君子,一定是善于内省、勤于修身的人,一定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以此观之,此君一活脱脱“好龙”之叶公。这样的人,不学习也罢!
知书是为了达理。一个爱学习、有文化的人如果既不“达理”,也不“达礼”,那真比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更要面目可憎。如果不幸碰见这样的人,那就得赶紧远离,以免被那冲天的臭气熏脏了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