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怎样能把文章写得平实,严谨又打动人?
在李笑来《我们重新认识了“元认知”》一文中寻到端倪。大意如下:
1、读书的时候,不局限只读文字以及文字阐述的道理,要更多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2、分析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
3、若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
正好今天看到猎豹移动CEO傅盛的文章《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我试着从三方面来分析。
一、作者的思考方式
劈头抛出问题: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才能让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从五方面解读
第一、人的四种认知状态。图解、数字、文字立体说明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作者意识到: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第二、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观点: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举例:马云为什么能指挥那么大一个帝国?
作者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帝国输的那么惨?其实就是两种不同认知的较量。
第三、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案例3721与百度之战。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案例自我反思对今日头条的理解。结论,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第四、认知升级的三剂解药
1、坚信大趋势。立刻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认知。举例:想出做机器人的决定。行动,才有可能证伪。
2、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案例可牛影像被美图秀秀打得内心要崩溃。对外求教,扩展视野,找到带路党很重要。
3、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活在当下,恐惧时,想想错了又如何?多错才有机会对。
面向未来,纠结时,想想五年后会怎样?会不会被淘汰?
第五、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案例引发思考:史玉柱脑白金重新崛起;腾讯花瓣策略改为生态链策略;回顾360崛起带给作者的认知;历史典故煮酒论英雄;猎豹的认知升级
结尾: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如果一个人,不断想学习,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态,放下恐惧,不拒绝改变。认知升级,其实也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成长如是。
写到这里,发现以上内容是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作者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呢?试分析如下:
开篇:抛出作者一直在思索的两个问题,不着痕迹引出下文。
下文分五个层次递进分析。
1、概念。介绍四种认知状态。
2、提出观点: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3、两个误区。
4、三剂解药。
5、结论: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结尾:自己的思考。
在写作方式上,采用图表,数字更直观的介绍概念。整篇文章介绍了大量案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案例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知名企业也有作者亲历的。
二、作者思考方式与我思考方式的不同
第一,作者搭建了思维框架,严谨地推进。而我写的随意,零散。
第二,大量案例,让文章立体,丰满,生动,鲜活,有说服力。而我的文章鲜有案例,干巴巴。
第三,思考,大量的思考,大量深入的思考。而我却没有更多深入的思考。
以上三点对比,文章优劣立竿见影。
三、自己需要做的调整
1、多读书,多思考。分析作者的思考方式,对比自己思考方式,“拿来”取长补短。
2、多写,多练。习得作者的思考方式后,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复刻意练习。就好比,我很欣赏傅盛在本文开篇抛出问题的写法,那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尝试着抛出问题。
3、多积累。案例的引用让文章生动丰满,我需要在平常注意积累案例,分门别类收好,需要的时候抽取出来即用。
4、要去做。最重要的一点是去做。知道和做到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只知道不去做,并不是真正的知道,是伪知道。要知行合一,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写文章真是烧脑啊,本文烧了4小时才写完。不过写总比不写强吧,每天写就会每天进步一点点。找到自己需要调整的方向,做就是了。虽然现在还不能把文章写得平实、严谨又打动人,但一年之后,会大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