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江苏某地,一个7岁男孩放学回家后,将墨水从七楼泼下,七楼以下的住户均遭殃。事后这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逐层逐户道歉,并将邻居染上墨汁的衣服带回家与儿子一起清洗,洗不掉的就进行赔偿,请专业的人来清洗外墙。
孩子的母亲一句话,带出了她教科书式的教子之道:“我必须要让他认识到,这件事情是他自己犯的错。”
通过给那么多家的邻居洗那么多的洗衣服,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多少额外的工作量。一次性地洗这么多衣服,恐怕今后多少年都忘不掉,只要手拿墨汁往窗台前一站,这次洗衣服的情景就会立刻浮现眼前,可见这次的经历会让他记忆久远。
孩子犯错后,如果仅仅打骂教训,孩子首先知道的是自己的做法让家长很不爽,是家长不爽了才惹来的打骂。皮肉之苦几天就消散了,但心灵的震撼足可以影响多年。
打骂之后,当问到孩子是否知道错在哪里?孩子也会说出错误所在,如果家长听到孩子回答“对了”,就认为本次教育已经达到目的,那未免就太简单了。因为让孩子自己真正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要比打骂的效果更加深刻,避免孩子以后惹出更大的麻烦。
去年七月郑州一小区,一个13岁的孩子把两个灭火器从16楼扔下,把楼下的一辆电动车踏板部位彻底砸烂,如果要是砸中了行人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仅局限于高空抛物,清风君还在网上看到过孩子玩火引起火灾,孩子到池塘边玩耍溺水,孩子故意杀人等等新闻。
归结于一点就是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边界意识模糊,在模糊之下冒然去探寻后果。
比如防止孩子高空抛物伤人,可以让孩子自己亲自体会一次被砸中是什么感觉。让孩子蹲在地上,家长站在凳子上,用手拿着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砸在孩子的头上。物体的选择不能太轻,轻了孩子会认为被高处落下的物体砸中也不过如此,当然也不能太重,如果太重把孩子砸坏了反而适得其反。
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同身受,只有他自己有具体的感受经历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打骂孩子其实是在用其他的后果来代替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不直观。孩子只有对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有深刻印象,单纯说教,或者采用代替品均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