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和曲子都是写探春的,探春颇具管理才能,很有志向和才华。大观园里众姐妹的诗社运动,最初就是她主动发起的。诗社就是她们平时的游戏,她觉得把大家聚在一起,有更多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可以激发创造力。
在五十五回,五十六回中写到王熙凤因病暂时无法管理荣国府,就让探春、李纨、薛宝钗管理荣国府。探春做事很公道,从不利用自己作为管理者的权力,牟取个人私利。她把“公”与“私”分得很清楚。在她代管荣国府的时候,她的舅舅去世,她的母亲赵姨娘希望她可以多赏些银子,可探春坚持比照惯例,公平处理。五十六回写道她借鉴贾府管家们对花园的管理模式,将大观园中的花草树木分包出去并指定管理人,让管理人也从中得利。这不仅可以省掉雇佣专门的人管理花园的开支,还可以将大观园中的花花草草充分利用,实现物尽其用,而管理人也可以从中得利,因为有利益,管理者也更加用心的管理花园。这真是“一箭四雕”的好主意。
探春的烦恼是因为她是赵姨娘所生,是庶出,出生限制了她才华的发挥。封建社会的这种婚姻家庭制度也造成了很多人伦悲剧。赵姨娘是她的亲生母亲,可她却只能认王夫人为母亲,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姨娘。所以赵姨娘总心生怨恨,处处让探春难堪。探春有很强的平等意识,她不大在意自己是庶出,毫无自卑感,努力活出自我。最后她离开了这个家族,远嫁他方。
传统儒家注重家族伦理,觉得人应该“无私”,要为他人,将为家族总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人视为高尚。可儒家的“为他人”很多时候局限在家族范围内,所以在这样的伦理道德中,实现自我是很困难的。最后就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关系网,人人都被这个网牢牢束缚。
道家则更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重视个体生命的自我完成,这看似很自私,可当个体自由发展,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却在客观上为所有人带来了价值,带来美,而不仅仅是家族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如此比较,谁更无私呢?
道家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他所做的事,就是他所热爱喜欢的,当你要感谢他的时候,他会这样回答——“我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仅此而已,没什么需要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