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方案基于将三维立方体堆叠数据转换为二维平面数据,最终构成的是尖朝上六边形地图。边朝上六边形地图也可得出相似的推论。
一切的想法源自一张立体图:
上图中,每个正方体在屏幕上的投影,都是一个正六边形。所以逆向思考,可以认为六边形地图中的每个六边形,都是一个立方体。 基于此,我们便可以开始进行六边形地图方案的设计与推演。 设计与推演的目的,是能够找到巨象数据与抽象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协助我们通过计算机的形式去进行计算。
坐标系的建立
坐标系的引入思路
既然我们已经将每一个六边形地图巨象成为了一个立方体,那么我们就令这些立方体是边长为1的立方体。基于此,我们便可以给每个立方体定义坐标,并建立坐标系。
如上图,建立三维坐标系,其中我们定义蓝色为X
轴,绿色为Y
轴,红色为Z
轴。
基于三维坐标系,我们便可以求出每个方块的坐标。比如在上图中,左下方块即可定位为(5,0,0)
,则右侧方块坐标依次为(4,0,1)
、(3,0,2)
、(2,0,3)
、(1,0,4)
、(0,0,5)
。
坐标系的确立
那么,让我们将焦点聚焦到最基本的六边形地图转换的立体图上。
如上图,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张二维平面图,每个六边形格子可以用(x,y)
的形式去表述;同时也可以理解它是一个三维世界的二维投影,每个立方体都可以用(x,y,z)
的形式去表述。
那么,针对上图中所选立方体,我们将其坐标设为(0,0,0)
,而其代表的六边形格子的坐标则设定为(0,0)
。直观地,该点右侧的六边形二维坐标为(0,1)
,该立方体右侧立方体的坐标为(1,0,-1)
。
基于此,应用于生产环境的坐标系得以确立,下一步,就是推导该坐标系下的数学规律。
坐标系下的运算法则
设某立方体坐标为(0,0,0)
,那么根据图例,我们可以推导出它周边六个立方体的坐标。
以点 (0,0,0) 为基础,
左上角点坐标为 (-1,1,0),
右上角点坐标为 (0,1,-1),
右点坐标为 (1,0,-1),
右下角点坐标为 (1,-1,0),
左下角点坐标为 (0,-1,1),
左点坐标为 (-1,0,1)
(-1,1,0) (0,1,-1)
(-1,0,1) (0,0,0) (1,0,-1)
(0,-1,1) (1,-1,0)
当我们推算出三维坐标系下,原点周围六个点的坐标之后,便可以将这六个点的坐标转换为六个向量,分别表示指定的某个方块周围六个点的偏移向量。
基于我们是由原点开始构建坐标系,且已获取到六个方向的偏移向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 坐标系中所有点的坐标的x
、y
、z
三值之和为0。
结论1推导:因坐标系以(0,0,0)
点开始,且各偏移向量的x
、y
、z
值之和为0,所以可推导出坐标系中所有点的坐标的x
、y
、z
三值之和为0。
结论2: 设坐标系中任意两点的坐标差为(x,y,z)
,则x+y+z=0
成立。
结论2推导:两坐标点的坐标差可以理解为由A点到B点所经过的变换。因该变换由六个方向的偏移向量组成,且六个偏移向量满足x+y+z=0
,所以该结论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依据所有点(二维坐标下的六边形,三维坐标下的方块)的二维与三维坐标,求出他们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结论3: 设某点二维坐标为(a,b)
,三维坐标为(x,y,z)
,则对任意一点,
存在三维转二维运算:a=x+(y>>1), b=y;
存在二维转三维运算:x=a-(b>>1), y=b, z=-x-y。
地图常用的功能之一便是求取每个点之间的距离。因为二维坐标不便于我们求取距离,所以我们优先推算每个点在三维坐标下距离的求取方式,之后再利用二维坐标与三维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即可完成二维左标下求取两点距离的计算流程。
我们先抛出结论:
结论4: 设A点与B点三维坐标差为(x,y,z)
,则该坐标差的本质为6个偏移向量中的1-2个各放大不同倍数后叠加而成。
结论5: 设A点与B点三维坐标差为(x,y,z)
,则A点与B点的距离为x
、y
、z
中绝对值的最大值。
我们先选择一个点作为起始点。
之后我们再选择一个点作为目标点。
从起始点到目标点,可以有两种路径方案,如下图实例:
两种方案虽然行走路径不同,但是距离相同。其本质就是n
个偏移向量的叠加。而由于六边形地图自身的性质,构成两点之间路径的偏移向量,只可能是单独1个向量或相邻的2个向量组合而成。
目光回到偏移向量,我们可以发现任意相邻的2个向量存在一个坐标具有相同的值,所以结合两点之间路径的偏移向量的本质,就可以得出结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