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认真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做一个人的头脑风暴。
一般来讲头脑风暴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各自阐述想法,通过碰撞、发酵,激发出新的灵感。一个人,如何做头脑风暴?
其实原理很简单,头脑风暴之所以需要多人在一起,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想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但其实自己做多了头脑风暴,我有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想法其实本就是源源不断的,只是平时的我们没有向深处挖掘。
思维导图,就是向深挖掘大脑的想法和灵感的很好工具。
我常常在手账上找一页空白,把想要挖掘的主题写在正中间,然后在周围一点一点写下所有的想法。
每一个想法落下,又会发散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想法,发散出的想法再继续向下发散,往往到了最后,满满的页纸都写不下。
这其中自然有许多想法,与原有主题的关联性大大减弱,甚至一点关联也没有,不过没关系,因为发散,只是头脑风暴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收敛。
转绕着主题做减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剩下的精华相互关联、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一篇文章的提纲。
头脑风暴的关键不是有多少人参加,而是有多少想法、点子、概念集合到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如此,写文章同时也成了检验思维广度和深度、锻炼思维能力的很好方式。
2.
创造从来都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技能。
而是许许多多已有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在一起,最终产生奇妙的反应,创造就此诞生。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乐高玩具,明明大量的组件都是一模一样的,但经由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一个个新的小世界就此诞生。
而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基于工程学的发明中,绝大多数都并不是新事物,而是原有事物的不同组合。
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往往会引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因为只要有一种新材料或新能源做引子,便可由此产生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组合、创造出无数新成果。
所以,蒸汽机的出现,引领了整个工业革命,电的出现,开启了整个电气时代,计算机的出现,信息化社会就此诞生。
而对于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怎么把握自己人生的种种创造?
既然创造是基于已有事物的重新构造,那么原有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输入、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停磨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尝试解构、联系、构造——创造,由此而生。
3.
有些人学东西很快、有些人学起东西来特别慢,看起来是智力上的差别,其实事实往往并不是这样。
真相是,学东西的速度,和一个人以前学习的习惯、知识的存量,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如果把要学的知识比做水,那么自有的知识就是海绵,原有的海绵越大,对水的吸收就越多、越快。
而吸收进来的知识,会生长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变成海绵的一部分,进而下次再有“水”需要吸收的时候,速度便又快了一点点。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极个别大脑与常人有异的之然,其实水平都相差不远。所以许多人初为父母,会惊异于宝宝学习速度之快,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而随着人的长大,每个人由于环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学到的知识渐渐地有了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每个人的知识海绵大小,开始变得不同,于是,吸收水的速度也不一样了。
而更常见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知识领域的海绵大小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些人音乐方面的海绵比较大、有些人数学方面的海绵比较大,所以有些人擅长音乐、有些人擅长数学,在各自的领域有各自的成就。
所以普通人的学习,总是会受限于自己原有知识的存量的,正因为如此,在初入一个领域的时候,万万急不得,因为总要等自己的知识海绵有了一定的体积,吸收知识的速度才会越来越快,学习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同时也有一些人,似乎不管学什么都更快一点——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样的人更别擅长关联。
其实许多学科的知识原理都有相通的部分,而找到这些相通的部分的概念,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相当于把各个独立的知识海绵联结成一个整体,吸水的速度自然更强。
所以学习本没有什么秘诀,也不需要跟别人比较,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输入,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海绵。
4.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主题阅读。
有人的主题是金钱,有人的主题是权力,有人的主题的爱情,而我的主题是成长。
其实把成长当作人生主题的人,是最不知足的,因为永远都对未知有着无尽的渴望,永远不放弃向新世界探索的脚步。
因此,以成长为主题的人生,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
然而那又如何?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历经常人无法一窥的美妙风景,那些经历所带来的充实和富足,将会像初春的甘霖,滋养着我们内心的大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