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这本书的缘由:波兰著名导演耶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读这本书,是希望从家庭这个角度了解家庭运营的方法,以及那些家庭矛盾背后的逻辑和解决方法。
正文: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也会像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第一章
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开始以为这些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小,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个梦想“重温童年的美好,改变童年的不幸”。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着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即寻找即拥有父母优点但又没有父母缺点的恋人。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恋爱过程没有完成前,我们彼此将对方当做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们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对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婚姻仪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到了现实,我们不再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这一章指出了我们一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很容易将工作上的规则带回家,从而导致家庭不和谐。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行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而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在公司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只要能带来利益的就是好领导,但家中需要的是爱,是理解与接受。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碎的感受。在家里奉行珍惜规则,在工作中奉行权力规则,这是家庭和谐的两把钥匙。
第二章
这一章首先指出了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最重要的关系。但是,我们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这就导致,妈妈会被社会和文化鼓励与儿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至于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经地义。这样一来,儿子就先不能与父亲很好的认同,最后又难以和妻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里寄托。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迷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伴侣。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这一章指出的第二个家庭问题:我们总会有个习惯性的错误认识,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怎么对他们都可以。于是,三岁前的孩子在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完全被忽略了。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因为幼时没有看见。一出现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理由通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父母三岁前的看不见就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他们就会缺乏存在感,会变得顺从父母,通过顺从父母从而渴望被看见。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身上都习惯使用奖励机制,他们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目的,达的到,就奖励。达不到,就惩罚。于是孩子没有了自我评价体系,成了父母的意志产物,这种人到了社会上也是人云亦云,在别人的好坏评价下做事。
这些人就会什么都听父母的,因为他们缺乏了自我评价体系,但毕竟孝顺的意思是尊敬父母,并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在一个特别讲孝道的地方,一个孩子最容易成为受害者。他被父母伤害时,别人会说出一句,父母这是为你好。在学校被老师无理伤害后,别人会说出一句,老师这么做是为你好。每个人都用奇特的,绕了很多弯路的逻辑告诉你,别人没有错,错在你,于是我们变得分裂。
这一章还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乖乖女,妈宝男不爱说话。原来,关系越亲密,我们就会越没有自己的空间。但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因为不说话成了维护自己空间的方式。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他的空间,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他就会通过不说话来捍卫自己的空间。
第三章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偏爱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形象,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但这些孩子的空间会被挤压,他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们可能可以出色的完成老师和父母给的任务,但对于其他事情,往往十分麻木,对很多事情也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些孩子会带来两个坏的影响。第一是叛逆期的推迟,有的乖孩子小时候听话,大了发而十分叛逆。第二是缺乏生命力,他们会变得什么都不在乎,十分冷淡。
因此,在青春期,我们不要把“乖”,“听话”作为孩子的优点,想反要对此十分反思,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很多孩子没有学会直接表达感受,尤其是在青春期,他们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搞定。但遇到麻烦搞不定的怎么办?他们的通常办法是,做一些过分的事情,用这种方式告诉大人他们遇到了一些麻烦。
现代教育的一个悲哀是,许多家庭为了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于是许多孩子只培养出了一个心理支柱(好成绩)。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崩塌。
这一章也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压力大。细细观察会发现,很多给孩子巨大压力的家长,自己反而各方面很差。他们给孩子那么多压力,其实是因为父母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压力。当然,书里也给出了给孩子减压的方法,那就是父母自己也在成长,这样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焦虑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这一章还解答了一个现象: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细细观察,这些医生和教师对孩子的控制欲非常高,帮孩子安排一切。此外他们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还不允许对父母表达任何不满。但这些孩子心理肯定特别愤怒,于是通过搞砸父母最看重的东西来报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不管好事坏事都会往自己身上揽。不过好多父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他不需要负责。但糟糕父母则相反,他们喜欢推卸责任,弱小又喜欢什么事都自己揽的孩子无疑是最佳对象。糟糕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会十分畸形,成年后的他们还会以为什么事实错了,都是他们导致的,从而自我评价感特别低,自己变得特别消极悲观。
第四章
这一章重点讲得是愚孝这个概念。愚孝指的是,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来一味的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仔细观察会发现,愚孝现象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这是因为,重男轻女现象导致女孩遭到父母的忽视,得不到父母的爱。对于这样的女性而言,他们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她们认为奉献是能拉近与别人关系的唯一方式。她们心中有着这样的想法:“我对你们这么好,请把你们的爱分我一点吧,同时也藏着愤怒,我做的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愚孝者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她更值得爱,于是改变态度,爱她胜过其他孩子。
第五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中国家庭的轮回现象,这一点印象真的深刻。在结婚时,我们往往太注重父母双方的意见,太注重安全感,而不是恋爱所需要的情欲与激情,很容易变成双方父母钦定的婚姻,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婚后,因为没有爱情的滋养,导致女性更加缺乏安全感,于是就容易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本来就缺乏感情基础,便会去逃离。而孩子出生后,妻子便将和孩子的关系放在第一位,极力控制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长大之后,妻子便控制孩子的婚姻,找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儿媳。于是就这样不断的轮回下去。
结语: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之后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慵懒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如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一定需要检讨。
�6V|�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