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你希望怎么过?”当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认真起来,陷入深思熟虑。所以,人们常说:把每一天都当成你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不辜负每一天。
历史意味着传承,意味着责任。心中有期望,肩上有承载,做事自然不会轻浮。
不疾不徐,善良,谦恭,不做作,谦让,拥有这样品质的人,谁不爱和他交朋友呢?梧桐花开,凤凰自来。
过去讲究子承父业,虽然时过境迁,今天我们不在需要继承父业,但是父辈的精神,价值观我们依然可以继承。不能忘本,我们的根决定我们往哪里走。
以和为贵是好事。但是一味追求和甚至放弃原则就不对了。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善良要带点光芒。不要让人利用你的善良。
读书学习不能读死书认死理。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灵活变通。不符合义的事可以打破承诺,对人恭敬的前提是要有尺度,价值观相同,信念一致,就可以不必讲究门第出处。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死亡,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得民风变得厚重。”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1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就不至取辱;远亲往来频繁亲近也可以被认为是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