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爱默生
第五章 规训
基于自然之意义,我们马上就认识到一个新的事实,即自然是一种规训。自然世界的这一功用,包括前述的各种功用在内,都是其自身的组成部分。
空间、时间、社会、劳动、气候、食物、运动、动物、机械力,全都具有不可限量之意义,它们每天都给予我们诚挚的教诲,既教给我们悟性,又赋予我们理性。物质的每种属性,比如其硬度、抗阻、惯性、延展性、外形和可分性,都是一所培养悟性之学校。悟性可以增加、分隔、结合、衡量、发现其在这一有价值场景活动所需之营养和空间。与此同时,理性则借助识别联系物质与心智的类比,将所有这些教诲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世界。
一、自然在知识真理范畴起到训练悟性的作用。进行这种训练,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差异、相似性、秩序、存在与表象、渐进式安排、从特殊升至一般、合力共谋。我们与感知客体的接触,就是这些课程中一项不间断的演练。与功能有待形成的器官同等重要的,是对培育它所要付出的大量心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忽略的心力。为获取常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单调乏味的训练;频繁反复出现的各种烦恼、不便和困窘;因为我们这种小人物而表现出的欢欣;价格上的争吵不休,利益上的锱铢必较;以及养成大脑功用的所有一切都告诫我们:“好的想法如不付诸实施,还赶不上美梦空想!”
财产以及连带产生的债务信用系统也具有同样出色的职能。债务,无休无止的债务是一位宗师,其经验教训不可弃之不顾的;那些最深受其害者却是最需要它之人,孤儿寡母和天才之子都害怕并憎恨它冷酷的面孔;它消耗了那么多时间,用看起来如此卑微的忧虑致残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并令其心灰意冷。更重要的,财产是内部机制的外部表现,就像钟表盘上的指针,有人曾将其恰当地比作雪,“如果它今天飘落在平地上,明天就会被风吹散。”尽管现在看来财产是悟性的操练,但是从精神上进行预见,它却是在积累运用更深奥法则的经验。
个人的全部品性和财富都受到悟性培养过程中哪怕最细微不平等因素之影响,比如在对差异的认知方面。空间是这样,时间是这样;人们据此可以了解到,世间万物并非挤作一团、堆在一起,而是彼此分开、各具特性。铃和犁各有其用,彼此不可替代。水能饮用,煤能燃烧,羊毛能穿着,可是羊毛无法饮用,水无法编织,煤又无法食之。智者之聪明才智,在于他善于将事物划分等级、区别对待,而且其衡量造物和价值的尺度一如自然般宽松。愚者衡量事物的尺度则很狭窄,他们认为人与人都是一样的,把不好的说成是最差的,把不让人讨厌的说成是最好的。
自然以同样的方式赋予我们多么出色的注意力呀!她不原谅任何错误。她说是,就是赞同,她说不,就是反对。
农学、天文学、动物学的初始阶段(农夫、猎人、航海者最初留下的足迹)告诉我们,自然的骰子永远灌着铅,在她堆集如山的垃圾中,隐藏着各种确定、有用的结果。
人的大脑是多么平静而友善地领会一个又一个物理学法则!凡夫俗子如果参与创世之决策并借助知识感受存在之特权,他的周身会充溢多么高尚的情感!他的洞察力使他得到升华。自然之美在他自己的胸中发光。人之所以更伟大,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宇宙不那么伟大,则是因为一旦法则为人所知,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便消失殆尽。
在此,有待探索的浩瀚宇宙再一次令我们印象深刻乃至胆颤心惊。“我们之所知,只是通往我们所不知之起点。”翻开任何一本新近出版的科学杂志,掂量其中所提出的关于光、热、电、磁、生理学、地质学方面之问题,就能够判断自然科学的趣味性是否会很快枯竭。
我们可以与许多具体的自然之规训擦肩而过,但是有两点却必须强调。
在每一个事件中,人们都可以学到意志之运用和权力之教训。从孩童相继获得数种直觉,到他说出“你的愿望实现了!”的时候,他一直在弄懂这么一个秘密,即他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化解具体的事件,而且能够在大事,乃至整个系列事件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让所有的事实都服从于他的性格。自然完全是不偏不倚的。它为了服务人类而生成,如同救世主胯下那头驴子一样顺从接受人的主宰,将其整个王国作为原材料奉献出来,以便人能用它们做成有用之物。人永远不会对从事这样的劳动感到厌倦,将微妙柔和的空气铸造成明智、动听的词语,并赋予它们宛如从事劝导和指挥的天使一般的翅膀。人的思想所向无敌,它一次又一次产生并战胜所有事物,直到这个世界最终变成一个实现的意志,成为人的翻版。
二、感知客体遵从理性之预感并反映人的良知。万物都具有道德属性;在它们无边的变化中,总是存在与神圣自然的关联。自然因万物的形态、色彩和运动而荣耀,以至于遥远太空中的每一颗星球、从最粗糙的水晶到生命法则的每一种化学变化、从叶芽生长的基本原则到热带森林和远古煤矿的每一次植被变化、从海绵体到赫拉克里斯的每一种动物功能,都将向人类暗示抑或大声喊出正确与错误之法则,重复“十诫”之声音。因此,自然永远与宗教结盟,为宗教情怀提供其全部的奢华与财富。大卫、以赛亚和耶稣这些先知兼牧师,都深受自然资源的滋养。这种伦理特征如此深入自然的骨髓,宛如它们就是为此目的而造就一般。无论什么私人目的得到任何成员或部分的回应,这都是自然之公共和通用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遗漏。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只用一次就完全枯竭。如果某种东西服务于某个目的达到极致,它未来还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在上帝心中,每种目的都被转化成一种新的手段。因此,便利之功用,若从其自身考虑,就是低劣而卑微的。可是,按照功用之信条,便利则是对于心智的一种培养,也就是说,一件东西有用才有益;各个组成部分和付出的各种努力都要共同达到一个目的,这对于任何存在都必不可少。这一真理最根本和显而易见的表现,是我们在价值观和欲望、谷物和肉类方面不可避免要接受令人讨厌的训练。
每一个自然过程都是某个道德格言的一种版本,这一点已经得到说明。道德法则处在自然的中心并向周围辐射。它是每一种物质、关系、过程之精髓。我们所应对的一切,都对我们进行说教。一家农场,除了是一个无言的信条以外,还会是什么呢?稻糠、小麦、杂草、植物、枯萎病、雨水、昆虫、太阳,——从春天的第一道犁沟到田野里被冬雪压倒的最后一个草堆,都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可是水手、牧羊人、矿工、商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分别都有完全平行的经历,从而让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生物体根本上都是相像的。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令空气充溢芬芳、在谷物中生长、让江河湖海孕育生命的道德情怀,被人所捕获并深入其灵魂之中。自然对每个个体的道德影响,就是自然向他说明的那么多真理。谁能对此做出估算?谁能猜出海水冲刷的岩石教会了渔夫多少坚毅的品格?谁又能猜到,当大风永远驱散成堆的乌云,露出万里无云、洁净无瑕的深邃蓝天时,给人类带来了多少静谧和安宁?我们从粗野之人荒唐夸张的举动中捕捉到了多少勤奋、远见和爱心?那变化万端的健康奇人,又是怎样一位目光敏锐、自律的传道者!
在此尤其要领会的,是自然之统一。这种多样性之中的统一无处不在。事物之多样性没有止境,全都给人一种完全相同的印象。色诺芬尼在耄耋之年抱怨说,无论往何处看,都会发现一切事物都加速回归统一。他厌倦于在冗长乏味的多样性形态中看到相同的实体。普罗透斯的寓言包含一种友善的真理。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一刻时间,都与整体息息相关并参与整体之完善。每颗微粒就是一个微观宇宙,忠实表现出世界的相似性。
相似之处不仅存在于类比显而易见的事物(比如我们在爬行类动物化石中发现类人手掌的鳍状物),而且存在于表面极不相同的客体之中。因此,建筑物被德施特尔和歌德称作“冰冻的音乐”。维特鲁威认为,建筑师应该是音乐家。柯尔律治说,“一座哥特式教堂就是一种石化的宗教。”麦克尔•安吉罗认定,解剖学知识对建筑师而言至关重要。在海顿的神剧中,音符让人想象到的不只是蛇、雄鹿、大象之类动物的活动,还有绿草的颜色。和谐声音的法则在和谐色彩中重现。根据法则,花岗岩只是借助或多或少的热度与冲刷磨蚀它们的河水区分开来。流淌的河水与在其上方流动的空气相像;空气与以更加微妙的潜流穿过它的光相仿;光又与和它同行太空的热相似。每一种造物都不过是另一种造物的变体;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超过其差异,而且它们的根本法则是完全一样的。某种艺术的一个规则,抑或某种生物体的一个法则,适用于整个自然界。这种统一如此密切,因此不难看出,它就存在于自然的内衣下面,表明其本源乃是宇宙精神。因为,这种统一同样弥漫在思想之中。我们用词语表达的每一个宇宙真理,都暗示抑或假定所有其他的真理。每一个真理都与所有其他真理相合。它就像是一个球体上的大圆圈,包含所有可能存在的圆圈,而这些圆圈可以画出来并以同样的方式包含那个大圆圈。每一个这样的真理都是从一个方面看见的绝对实体,但是它却拥有无数个方面。
同样的中心统一在行动中尤为引人注目。词语是无限大脑的有限工具。它们不仅无法涵盖真理所蕴含之意义的各种维度,反而会违反、粉碎、贬低真理。行动使思想得到完善并将其公之于众。正确的行动看起来令人满足,并与整个自然存在关联。智者做一件事情,就做了所有的事;或者说,从做得对的一件事中,他看见了做得对的所有事的相同之处。”
词语和行动不是无理性自然的属性。它们将我们引向人的形态,而所有别的生物体仿佛都是其退化的产物。当人的形态出现在包围着它的那么多形态当中时,灵魂选择了它而非其他。灵魂说:“我从诸如此类的形态上汲取快乐和知识;我在诸如此类的形态中发现并看见我自己;我将对它说话;它能再次发言;它能告诉我已经形成和活着的思想。”实际上,眼睛——大脑——永远有这些形态的陪伴,它们分雄性和雌性,承载着与居于万物中心的权力和秩序相关的无比丰富之信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信息中的每一条都带有受伤的印记,因为它们遭受过破坏且表面存在缺陷。然而,与它们周围又聋又哑的自然大相径庭的是,这些信息全都像喷泉管道一样静卧在深不可测的思想和美德之海,在所有的生物体中,只有它们才是通往思想和美德之海的入口。
若是对这些信息服务于我们教育之过程进行细致考查,那会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探究。不过,这种服务是在何处终止的呢?我们在青春年少和成年生活中与某些朋友交往,他们就像天空和水域一样与我们的观念共存,各自都以对某种灵魂之爱做出回应的方式满足我们在那方面的欲望,可是我们却无力将他们置于可以聚焦的距离上,以便我们能够改善乃至分析他们。我们无法选择,只好喜欢他们。如果与一位朋友的诸多交往让我们获得一种优秀之标准,增强我们对上帝资源的敬仰,那是因为他派遣了一位真正的人来超越我们的理想;而且,如果这个人成为我们思想的客体,并在我们的大脑中转换成为坚实而甜蜜的智慧,可是其性格却保留其所有的无意识效应,那么这就是给我们的一个信号,表明他的服务即将关闭,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他很快将要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