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导演的风格总是在在变化在创新,比如说姜文导演;有一些导演的风格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属于自己地风格,比如说韦斯·安德森;还有一些导演地风格从处女作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未来,克里斯托弗·诺兰就是这样类导演。他的处女作《追随》带有强烈地个人风格,那种对重构时空的迷恋。
《追随》的的主体故事并不复杂:一个没有社交的可怜虫怎样走入被设下的陷阱,成了替死鬼的故事。这个故事和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很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翻版,作为诺兰的第一部影片,希区柯克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虽然有着相同的故事构架,但是因为诺兰的风格加持也让他和前辈有了很大的差别。希区柯克的悬疑片是心理的悬疑,就像他对于悬念所下的一个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爆炸那么你只能得到一个爆炸一惊的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
而诺兰使用的是时空的悬疑,他的悬念是用时空的混乱制造的,先给观众展示结果的画面,或者中间的画面,然后再各个时空交错的进行叙述,让观众问:这发生了什么?之后发生了什么?让观众疑惑,让观众发问,由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希区柯克是内容的悬疑剧,诺兰是形式的悬疑剧。诺兰用镜头画面讲故事的能力不如他的前辈,起码是在这部《追随》之中。当然用诺兰的处女作来对比希区柯克成熟期的作品是有失公允的,但我们接下来就要讨论这部影片的故事内核。
片名《追随》,这个名字的翻译并不好,应该是尾随或者跟踪。影片在一开始就给我们就用比尔的话以及画面告诉我们:比尔在尾随科布,这是故事的开端,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尾随者变成了科布——科布在尾随比尔,这一切都是一个阴谋,原来他爱上的女郎也只是科布的安排。他就是个被玩弄的人。
在这些剧情的处理上,诺兰选择了用台词和镜头的见切展现,而在《迷魂记》中,同样的故事,希区柯克选择了用故事的内在冲突和画面来揭开谜底。这样的对比说明《追随》的人物完全是为剧情服务的,内容是依赖于形式展开的。也就是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和精妙绝伦的故事。
诺兰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对于电影形式的过分依赖。这不能说不好,形式的确是电影重要的一环。只能说适合与否,就像《记忆碎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只拥有片段记忆的人的故事,那么碎片化的剪辑形式是和内容相契合的,形式服务于内容,是一部佳作。
但是,《追随》的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是已经掩盖了内容。我们可以说这是形式的突破,是电影表现手法的尝试,但却是并不完美的尝试。作为一部处女作,对于建立自己的风格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诺兰做的很好。
诺兰的影迷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评价,我也同样很喜欢这部,因为抛去理性的分析,这部影片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凌乱的影像画面都在最后有了一个解释,诺兰对于影片逻辑的把控是很好的。
总归而言,作为诺兰的第一部电影,它是不完美的,有些过于追求突破与创新了。导演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时求新奇而忽略了合适与否,这是个严格的标准。不过这在诺兰的之后的影片中已经很少甚至不再出现了。
据说这部影片的dvd发行版里面有电影的正序版,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脱去形式的外衣,故事还能否吸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