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篇还是在告别过去,自己总是慢半拍,
好在「Better late than never」,
一声迟到的新年问候,愿你还在.
没来得及赶在「18岁青春」「再见2017」的跨年风暴刷存在,在新年初始,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过去的一年。
2017心路探索
2017,在解决自我成长问题过程中最重要的4个思维转变.
1. 找到自己的幸福公式
曾经在过去的一段日子,自己深陷焦虑、甚至一度陷入对于生活意义质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对于无论各阶层的人生最终状态都是归天的结局,那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为传宗接代?生物繁衍也不缺自己一个.
为了赚钱呀,那赚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赚钱为了物质享受呀,那物质享受的目的又是什么?
物质享受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可以找机会尝试一下「理想」中的生活(不要问我怎么找),
「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什么都不干、看视频、玩游戏、吃美食……」可劲儿造,尽可能长,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这种状态的自己?试过之后,会发现,这种状态其实并不能让自己真正的持续的快乐。(如果你说喜欢,那你要真的试试)
如果只是以赚钱「实现财富自由」作为人生目标,将会陷入「长期」的「痛苦赚钱」与「短暂」的「享乐」,这样看明显不划算啊,因为这样的一生可能大部分时间处于痛苦之中,或许,自己最终也没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将终身痛苦。
而且,你会发现,往往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依旧保持不断前进的状态。比如去年火热一时的「王健林的日程表」……,你会好奇,那些已经实现了完全实现「财富自由」的人,他们最有资格天天发呆享乐,依旧保持不断进步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一定是有比「物质享乐」更让人感受幸福的体验存在。那这种体验究竟是什么?
马丁. 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注明的TED演讲中说「我们为什么而活?金钱并不能让我们快乐。他研究了一些人,这些人在他们的活动中,找到了乐趣与持续的满足,这些活动会带他们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心流」让过程即「幸福」。
所以,自己给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了公式:
幸福
= 专注的生产性工作 + 享受生活
=(「心流」沉浸的愉悦感 + 「知识晶体」沉淀的价值感)+(旧生活新角度 + 体验未曾体验的生活)
工作过程本身,可以体验到沉浸的愉悦感,工作完成后又有沉淀的价值感,这样一件工作,让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乐趣。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重新寻找新的角度,比如每半年发展一项生活技能,以专家的心态打磨一份爱好。甚至可以像许岑一样当一份产品来做,这样又实现了上一种迭代(沉浸的心流愉悦感「过程」 + 打造产品的价值感「结果」)。
体验未曾体验的生活:是探索新幸福的过程。比如体验异国旅行,再比如,育儿也是在生物本能的角度探索另一种不同体验。
生活的意义,在于最大化幸福。
根据自己的幸福公式,可以探索每一项最大化的方法。
而不断探索幸福的过程,应该也是实现自己最大可能性的过程。
2. 知识晶体
曾经的自己,因为过分的「知识焦虑」,让自己陷入了「买买买」的怪圈,在去年一年,先后付费订阅了一系列专栏、付费课程、知乎Live、书籍、线下课程、各种工具…… 生怕错过了今天,就错过了一生。
在知识面前,我真正做到了「付费就是捡便宜」的心态。然而信息的爆炸让自己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这么多信息知识我该如何入手,如何吸收利用。
好在,在穿梭与众多书籍、专栏……过程中,老师们的很多表面不同的概念,其实背后感觉似乎隐藏着潜在的联系。比如得到古典老师提到的存储和提取知识最最好的方式「知识晶体」,还有强烈推崇查理·芒格「思维模型」的成甲在他的「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临界知识」,其实本质上都是要挖掘最底层的那些核心「思维模型」。
知识爆炸,真实是炸了么,其实知识是在激增,但远远没有到爆炸的程度,那些充斥在自己身边的知识,很多都是表面穿着不同外衣的相同的内容。之所以表面不同,是因为每个人阐述自己所理解的世界有不同的方式,但自己要寻找的是这个知识最初的源头,以及他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
所以这样一来,不再沉迷于对于输入的数量积累,因为有各式各样的书、文章都是同一概念包裹着不同的外衣。
以自己解决问题为目标,每解决一个问题,即收获一枚「知识晶体」。
探索每个领域最核心的「思维模型」,以不变应万变。
3. 独立思考
还记得「黑客帝国」》里那恐怖的「脑后插管」么。有一个母体控制,通过对大脑接入导线,直接作用于大脑,并由大脑构建出一个虚拟世界,人们的意识生活在里面。
在过去的2017年,随着VR概念的深入,我愈发感觉到「脑后插管」的时代已经到来。
细思极恐,那些单纯的被动的沉浸式体验,不就是「脑后插管」的现实版么。只是现实更高级,将「管」直接隐藏了。
比如:游戏,最典型,开发者构造了一个世界,你直接被陷入这个世界,你的喜怒哀乐直接被创造者摆布。当然玩游戏并不是什么坏事,坏的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比如,电视剧,难怪作家严歌苓说,电视剧没有意思,只有「创作」的过程才能够自己来主导思想的世界。再比如,各种包装的生活理念……
沉浸体验本是好事,但我想未来势必会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虚拟世界规则的缔造者,一类是沉浸体验的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万一我们被动的沉溺其中却不自知,再也无法「独立思考」,无法进入和体验自己创造心流的幸福,那就很危险了。
未来虽美,但体验获取最大幸福的方式,不是作为一个「脑后插管」的被动沉浸者,而是「独立思考」的主动创作者。
4. 自证预言
以上三条,都是基于自己输入,对于未来自己该如何生活才能更快乐的预言。
我需要做到,只有做到后才能证明是对的。
这一过程,需要我在2018年继续验证。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自证预言的过程。
前提是你要相信Vision,相信的人才会做,做后才能证明是对的。连相信都不敢,那Vision绝不会实现。
当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时,就会想到偶像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他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他竟然想「实现移民火星,而且坚信」。每当想想这个,自己就会告诉自己,这个可比移民火星简单多了,为什么不可以。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哲理鸡汤:
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8用行动「自证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