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日,一位老表问我,小孩下半年上一年级了,暑期要不要上补习班。当时也提了一些建议,但感觉聊天说得不够系统,还是写下来较好。本来不打算写辅导小孩学习类的文章,因为怕别人不理解,会说你嘚瑟,说你的孩子成绩不也就那样嘛,还来写啥文章吹牛。后来一想,如果写出来的能给更多人带来借鉴和启发,不就更好吗?
首先与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贾平凹的事。
贾平凹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了一份校报,他经常看见有一些同学在上面发表文章,于是就有了一个愿望: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而且一定要在毕业之前完成。他开始拼命地写作,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他将得到赞扬的文章投给了校报编辑部,然而所有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最后,贾平凹找老师的次数多了,老师也不愿意看了,他只得自己琢磨。为此,他看了许多的书和报刊。
贾平凹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稿子扔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了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市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并不断荣获国内外大奖。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这时的他发现了自己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写作才能。
第二个故事是曾子墨的故事,她在五年级时,因为换了老师,以前写范文的她,作文成绩突然时而得优,时而得良,她认为是老师的原因,她爸不相信她的判断,于是她爸(一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还是教文学评论的大学教授)亲自操刀模仿孩子的语气写了篇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这篇作文竟然得到了她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中,外加四句红色批语:“中心思想不清晰,立意没有拔高,前后缺少呼应,语言呆板不生动。”对于这个结果,她爸妈至今仍百思不得解。一个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大学教授,写出的文章竟然过不了小学老师这一关?从此以后,她爸妈对分数、对成绩有了全新的看法。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同样的文章,不同的人看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大家不要只看一时的分数,因为在今后工作中关键还是看能力,培养学习的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才是关键的。
当然,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因为高考还是只看分数的。
那天看到一则新闻:成都现“最牛”寝室7个男孩高考平均666分。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几个男孩的特点,做事有计划性,善于总结,学习专注,爱看书和能想办法疏导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只要抓住关键几点就好:培养好习惯,引导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好习惯,主要是早起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在我之前的《考试得100分真的很重要吗?》那篇文章里有介绍,欲知详情,请移步观看。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大人长期坚持叮嘱、监督。因为你想一想,大人都会有犯懒的时候,何况是小孩子。所以培养小孩子,大人是要付出很多精力的,但只要养成习惯就好。
引导学习兴趣,低年级(一二年级)时要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怎么样引导呢?家长可就要多费点心思了。有些小孩恐惧上学,或者讨厌学校,这时家长在开学之前就要带领小孩到学校去转转,让他习惯那里的环境,去掉他的恐惧感。上学后,每天养成回家稍事休息就做家庭作业的习惯,要保证他做完作业就能玩,习惯一旦养成,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做作业要保证每次都能得优,家庭作业也要让他得优,这样他会有自豪感,学习兴趣自然很浓的。平时要让他多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如老师呀、同学呀之间的趣事。只要他说的,大人要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这样他会更乐于上学了。
关于写作,我觉得就是要激发阅读的兴趣,多读多写。我之前走过弯路,刚开始,我以自己的标准为女儿选了一些《三字经》解读之类的书,哪知女儿一点都不感兴趣。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带她到新华书店,让她自己去看,而且一次不给她买很多书,每周只买一本,这就相当于营销当中的“饥饿疗法”吧。另外,家长有空就要与小孩讨论一下书中写的内容,这样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阅读兴趣,有时他想法不一定对,但家长也不用太过于着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的。
另外,就是要写日记,开始不用要求太高,能写就好。我相信,写着写着,他自然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到了高年级最好能写一些读后感之类的,这对写作也会有帮助的。
到了高年级(四年级以后),要教会孩子掌握怎样学习的方法,只要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学习就会很轻松很多,家长只要从宏观上把握一下就行了,也会轻松很多的。具体的,比如教小孩数学作业时,有的人只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小孩,好一点的就是告诉运算的过程。其实真正的重点是要考虑:小孩有没有看懂题目,看懂了还不会是不是没学会知识点,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才好对症下药。另外如果小孩每次都出现同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讲清楚,可能是讲的方法有问题,是不是要换一种教法呢?
到了这个时候,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当小孩的学习兴趣有了之后,到了高年级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这样不至于将来在真正的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这时还要让他思考是为谁而读书的问题了,切忌说:你将来读书好了,会赚很多钱。或者把将来养老与要靠读书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