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完毕设答辩,我的心里是没有什么感觉的,除了跟往常一样上台之前会口干舌燥外,这次甚至都没有太多的紧张,并不是说我准备的很好,毕设做的很棒,说是话我自己一点底都没有,程序是别人帮忙写的,答辩之前我都没做到完全看懂,论文也是东拼西凑的,然后做成ppt,就这么水水的上台去了。犹记得高考结束后的场景,我的心是彻底放松的,后面有一个三个月的假期等着我,三个月后还有一个崭新的未知的世界,还有,高考是对高中三年努力的验收,三年充实的拼搏生活,是能让人铭心刻骨的.
毕设答辩,并不是一次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总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敷衍,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验收老师,也是如此。在我们组答辩期间,我被点名做了答辩记录员(帮老师记录他提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是以能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验收的老师自己并不懂学生所研究的东西,当然很多同学自己也不懂,包括我,这就导致了台上陈述言语不清,台下老师胡乱问题,家是哪里的?这篇论文有没有发表过?学生陈述期间,老师打电话的,玩手机的,有时对于不懂的领域,甚至趴着睡觉,到了问题环节,只能是拼命挤题目,我坐在他们后面,任务在身,需要记录三个以上的题目和回答,这一职责甚至可以说掌握了生杀大权,老师问过一两个题目之后,会问我数目,并暗示我可以自由发挥填满问题,因为有时老师一连串跟学生的“谈话”,并不能算作问题,老师也烦,也希望早点能结束,所以这时我只要自己发挥,就能让同学少受点询问。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庆幸的。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我很难能够投入精力研究,所以我的毕设,做的很水,也是因为很多学长学姐说毕设水分含量很高,并以学校也希望能提高毕业就业率为说法,让我对毕设更加放松。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而我又一次陷入了我这个多想症患者自己构建的思想漩涡。这样的毕设答辩对于那些认真准备的人公平吗?大学的毕业论文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花三四个月全心准备毕设的人,别人在上班,在游戏旅游,他认真的学习,研究,心里虽然知道这个毕设对自己未来工作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但他们仍然花时间去做,最后发现答辩时老师根本不听他,随便问几个问题就结束,如果是我,肯定心里很委屈。作为大学的收尾曲,毕设有没有必要,中国的大学,目前正走在一条十分尴尬的路上,没有民国时期那种纯粹治学的严谨,没有外国高校那种宽进严处的惯例,我们现在的高校,导师热衷评级,学校注重就业率,学生上课懒散,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发觉自身爱好特长并加以培养的机会,有些学生会自己争取,转专业,创业,从军…但更多的是做温水青蛙,浑浑噩噩的等待毕业。很多人并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很明确的认识和规划,这样的高校,势必让他们好高骛远,越来越失去社会竞争力。
答辩结束,我的心是失落的,答辩前我在想结束之后我要在操场上大跑几公里,然后躺在草坪上好好晒把太阳,此时却没有这种心情了,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