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我们学生时代在课本中读到的——个人感觉情真意切,充满人生哲理且让人不断回味的佳作。重温这篇文章,却有不同的收获与感受。
地坛,是位于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也是作者在双腿瘫痪之后常去思考人生的地方。那里是永远静谧且具有吸引力,历经沧桑而让人倍感神秘的地方。在那里选择独处,甚至可以说成是逃避。到后来不断去想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意义,并忏悔当年自己的无知与幼稚,时常让母亲处于焦灼境地。
文中所写:“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真的是——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
于是想到前段时间的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大众在人之常情的为儿子于欢拍手称快的同时,却又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作为母亲的真实想法。坏人被正义且冲动的儿子刺死,公正的法律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然而于欢的母亲也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判刑入狱吗?她又会是何等的煎熬啊!所以说我们以后看到新闻事件时,不要一味盲目地判断是非对错,这次的判决也不会因舆论的导向或压力而被迫改变太多。即使高利贷过了头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毕竟杀人偿命触犯法律就有些得不偿失了。(题外话:具体辩论环节可参考4月7日的《暴走大事件》,节目中的观点犀利独到!)
母亲在园中找他时的步履茫然又急迫,当年他却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与羞涩而没有及时回应。等到母亲终于离他而去再也不能到园中找他时,他虽然已经懂了却再也来不及了。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看到这句的时候瞬间热泪盈眶。这是作者自己的释然想法,也是他长时间以来看到并感觉到母亲的辛苦与不易。于是想到贾平凹写的《写给母亲》,告诫并奉劝我们当亲人活着的时候要学会珍惜。
文章中当然还有多处让人伤感且需要思考的句子,比如:
1、“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2、“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3、“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4、“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5、“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的,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于是想到写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写。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致命的原始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写文章需要逻辑思维,像与人沟通一样的道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一开始的表达该用什么语句去铺垫等等。时常借鉴别人的文章,每每看到精彩之处也会拍案叫绝。有时候慨叹为什么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和精妙绝伦,但后来总算有了一点收获——有想法的瞬间就写下来,没有想法的时候不矫情。
于是写着不痛不痒的写字。感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才不会显得得过且过恍惚度日。写字有的时候成为了一种宣泄,一种无言的倾诉。其实说到底,写字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批评与反省。
人有生老病死,写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时候很讨厌自己,有时候又爱恋的不行。有超常发挥,有时才思枯竭。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总会天道酬勤。
写的时候外界的喧嚣就不再属于自己,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拥有自己的世外桃源,我想除了看书写字别无其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每个故事却并不一定都属于自己。用自己的笔写出来的故事,而后分享给大家,这不是自私自利的想法,于是觉得快活。
自己用心写的文字被当成了心肝宝贝,正是一个人安静独处时对生活的沉淀,于是觉得人生有了长度和宽度,继而充实了很多。人除了社交世故之处还有吾日三省吾身,才不觉得那么无聊乏味了。
与其看电视、上网、追星、杞人忧天、好高骛远,做没头脑和不高兴,倒不如静下心来多看书,暂时抛去俗世,扪心自问独自修行。人不总是向往着外面的喧嚣繁华,有时候享受的仅仅是眼前的美好。
这便是对写作的注脚,对无聊浮躁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