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曾经在成都居住了多年,其中一个住所就是“草堂”,后来搬走了,就把“草堂”让给一个吴姓的亲属居住。“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附近有一位老妇人常来打枣充饥,因为可怜她,杜甫从不去干涉。可是这位吴郎搬来以后,却在草堂周围扎起了篱笆,那位老妇人打不到枣吃了。杜甫得知此事以后,就写了这首诗给吴郎,劝他不要这样做。
为了达到劝解的目的,从而帮助到那位老妇人,杜甫可谓是煞费苦心了。“又呈吴郎”,诗的题目就很有讲究,吴郎是杜甫的晚辈,“呈”字却是以下对上的敬词,为了让吴郎在心理上能够愉快的接受,杜甫不惜自降身份。这是杜甫的第一处良苦苦心。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我在草堂的住的时候,有位邻居总来打枣子吃,我从来不阻拦她,因为她没有儿女又常常没有东西吃。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不是因为贫困窘迫谁愿意这样呢?穷人总是很胆怯的,因此应该对他们更加亲近一些。
这四句是杜甫追述往事,跟吴郎说了自己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为了唤起吴郎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是杜甫的第二处良苦用心。
“即防远客虽多事”,你远道而来,她对你有所防备,确实不该。这一句杜甫站在了吴郎的角度,“哎,这老婆子是挺多事啊!”,先说老妇人的不是,还是为了拉近和吴郎的心理距离,为了下一句的劝诫打好心理基础。这是杜甫的第三处良苦用心。
“便插疏篱却甚真”,可是吴郎你插上了篱笆,就有点太较真了吧。其实篱笆未必稀疏,杜甫用这个“疏”字是为了尽量淡化吴郎插篱笆这件事,目的是尽量不刺激到吴郎的情绪,毕竟草堂已经是吴郎的了,插不插篱笆是人家的自由。这一句非常委婉,但又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吴郎拆掉篱笆。这是杜甫的第四处良苦用心。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官府征收的赋税让她一贫如洗,想起战乱不息我不禁涕泪满巾。杜甫在这两句里升华了情感,把自己的同情心从老妇人的身上扩大到了战乱中所有的受苦大众,由小而大,由点而面。乍看似乎与劝诫吴郎没关系,其实不然,这是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吴郎的怜悯之心,如果吴郎能够的同情心能够被激发出来,自然就不会在乎那几个枣子了。这是杜甫的第五处良苦用心。
与那些体现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作品不同,这首诗写了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一位老妇人和几个枣子而已。但是,正是这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爱心和怜悯之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杜甫的爱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有实际行动,为了帮助一个无亲无故的老妇人,他费尽心思劝诫自己的亲属。同时,也看到了杜甫做起思想工作来也是蛮有一套的,放到现在,一定可以做个优秀的政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