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测量肺活量,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感受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肺的功能,知道肺做为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之后进行学习的,总体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兴趣度也很高。
1、导入部分我没有用教材上的吹口哨比赛(每个班都用那两个口哨不卫生),而是用一口气吹气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用完的气球就直接奖励给学生,很多学生也想要,趁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探索部分:我采用每个组分发一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提前让他们每个人准备一个奶茶粗吸管,每个孩子都进行肺活量测量。
第一个班上下来,发现了几个问题:️️️(1)每个孩子测两三次时间不太够。(2)测量步骤很多孩子不清楚,虽然给他们播放了步骤微课视频,也讲了,但还是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部分孩子的测量结果大于3000毫升,还有两个孩子在那里比谁吹的大。
第二个班我就做了调整,每个孩子测两次,一轮测完再来一轮,每个孩子取最大值;针对步骤不清楚的问题看了视频之后再提问,关键步骤我还进行了演示,如测之前怎么把袋子里的气排干净。这样做了之后效果好了很多。这个事情就给我一个提示:你觉得简单的孩子不一定会做。
3、研讨部分:分析肺活量差异原因。其中一个原因的得出过程:我是在黑板上随机抽写了五个男生和五个女生的肺活量,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自己总结分析。实验做的好的班级就能够分析出大致趋势,男生肺活量大于女生,肺活量和性别有关。但是实验做的不好的一个班,在分析数据时候就很难找到规律。给我的启示:规范有效的实验操作是科学学习的关键。
本周我一共参加两次培训,周三上午的天回片区联合教研和周五的金牛区科学课堂样态培训。从这两次培训中我都收获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关注学情。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从备课到上课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策略。上课时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后调查学生学习是否有增量。
2、教师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都应该尽量精炼准确,特别是一些过渡语言和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还有教师上课语言要尽量有起伏一些,能够带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当然这也是我需要长期有意识进行练习的地方。
3、思维参与和提升。在科学课的设置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而不是教学环节的执行者,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和提升。例如在受培训的启发我周五下午的课《一天的食物》我新加入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食物分类标准,而不是老师直接呈现食物分类标准学生来分类,这样设计了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