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一样,在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总会拿起手机然后拍照,等将来有时间的时候再翻看照片,会对曾经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
把读书比喻成我们在出发某个地方旅游,让我们感兴趣就开始这拍拍,那照照。旅行结束我们会对照片进行整理,留下好的,删掉那些觉得不怎么样的照片。最后我们会从里面挑出几张最满意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想把书中的知识为己所用,变得有价值,其实也同理。先把整本书拿出来大概的看一下,然后对有兴趣的地方,进行“拍照”记录(可以通过折叠书角,备注页面或标注个符号等。)
这是第一次记录等大概看完书之后,再去对感兴趣的内容从新预习一次,对这里面依然觉得很赞的地方再次做个标识。最后再进行精华节选,把最有感觉和影响你的记录下来。
通过三次选择你对书籍中有更深的体会。
三明治读书法,顾名思义三层内容夹着,对内容吸收。
上一层是“信息”比如现在很多云笔记就是运用这类功能,标签,分类功能等。对书的整理,同样也可以做成一个目录;阅读日期、书名和作者,等以后大概看过一遍后就晓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记录。
中层的是“摘录”,有了“拍照”的支持摘录就变得简单。只是这个过程中考虑三个小问题;
001客观看待,我们无法把每个内容都吸收,只能记录对自己目前有用和未来感兴趣的就好。
002 能够带来启发和联想的内容
003 颠覆以往认知,并对自身原本的观念提出质疑,这个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对此我们我们会形成一套系统对内容进行逻辑思考,或有感而发,甚至是自己的反对意见。比如有人觉得一群人才好玩,而你选择独处才好玩。这能说自己是的问题吗?
以前有段时间内容都喜欢猛摘抄,感觉好的就摘抄下来,结果产生一种心态“妈呀,抄都得抄这么久,我还咋记得住啊。”后来虽然有摘抄不少,但少了一个步骤,从新审视内容。摘抄只是变成了单纯的摘抄,而不是提取精华。
再比如好多人写文章的有些人天天能写很多,而刚步入的人写着200字就难受,瞬间受到伤害,读书不是比赛,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的经历、知识、环境以及性格等影响。有一句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选择吃自己最有感触的虫子“内容”就好。不用抱着失去的焦虑,因为做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