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忘势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qì)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君爱好行善,而忘记了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他们。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多,何况要把他们当作臣下呢?”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势就是权势。古代的贤王如果真的追求善,希望自己不断进步,他会忘记自己的地位。
忘势,是忘记自己拥有的权势;忘人之势,是忘记他人拥有的权势。相较而言,后者更难,因为忘势可以为人博得美名,但忘他人之势可能招致灾祸。 君子不会逞一时之勇惹祸上身,也不会畏惧这种潜在危险,明哲保身。他们“乐其道”,道就是唯一方向。
我们能发现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这些人讲话的时候,孟子甚至是俯视的态度。他经常用教训的态度对待这些人,他根本不会仰视,说我觉得你好棒,生杀予夺的大权都在你手上。没有,孟子不在乎。他好善而忘势,所以才能真的成为古往今来第一位的帝王师。
不但那个领导要做到好善而忘势,下属也要做到好善而忘势。对权力不着相,而不是故作姿态。
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谓宋句(gōu)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xiàn)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诸侯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我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 宋勾践说:“要怎么样才可以做到悠然自得呢?” 孟子说:“崇尚品德、爱好行义,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放弃行义,显达时不背离正道。穷困时不放弃行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正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穷困时,努力使自己趋于完美;显达时,就使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这个宋勾践不是那个越王勾践,他是一个喜欢游说的士子,他喜欢到处劝说君王合纵连横。那个时代的偶像其实不是孟子,而是苏秦、张仪这种佩六国相印的人,很多年轻人想学这套东西。 然后孟子就跟宋勾践说,子好游乎,你喜欢游说对吧?你喜欢到处跟那些王说道理,那吾语子游,我跟你讲讲游说的道理。是什么呢?
人知之,亦嚣嚣——嚣嚣就是自得无欲的样子。别人理解你,接受你说的东西,把你奉作坐上宾,你的态度是安然自闲的。 人不知,亦嚣嚣——别人不知道你,听不进去,不把你这当回事,也一样安然自得。因为跟我无关,我说的是你的事,你不愿意听,那是你的损失,我自己依然可以自得其乐。
宋句践就接着问,“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就怎么才能一直都这么嚣嚣然呢?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假如说你是尊贵乐位,你是因为这个人很尊贵、位子很高去跟他接触,那完了,你没法儿嚣嚣,因为人就比你强,人就是比你有钱、比你地位高。 但假如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为什么?“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我就算穷,我也不会放下我的操守;我就算是有钱了,我也不会背离我的道。所以孟子说一个人应该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得像颜回一样,不失其义;达得像子贡一样,不离其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如果你穷不失义,你内心当中是自得的,你知道自己对得起自己,你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合乎于道,所以你没必要向别人谄媚。然后达不离道,你像子贡一样发了财,但你做事依然符合道德规矩,那老百姓看到你,不会觉得说一个人被金钱给腐蚀了呀。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古代的贤人们,得志,能力很强,碰到世道很顺,那么好,泽加于民,让老百姓跟我一块儿过上好日子。不得志呢?我说话也没人听,我自己也没什么钱,那么修身见于世,就把自己修炼好,让自己能够安身立命就好了。最后孟子的总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个跟《论语》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开辟了历代君子立身行事的两个基本方向,但在君子自身,其实仍然只有一个方向:尊德乐义。“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嚣嚣不是指嚣张,根据焦循《孟子正义》,此处是用作“闲闲”一词的假借,即悠闲自得之意。 无论是道,还是德、义,都和环境无关,和他人无关,和事情无关,而只在人心中。心正则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