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烦恼,必然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养娃的烦恼。
孩子当然带给我们欢乐,但也伴随着一大堆烦恼。从孕育开始,烦恼和焦虑就接踵而至。冷热吃喝、拉了、尿了、哭了、闹了、摔了、病了,真是操不完的心。以至于谈到二胎的话题,许多人摇头像拨浪鼓,“一个还不够啊,真是伤不起呀。”敢生二胎的,家里一定至少有一位生龙活虎的奶奶或姥姥作后盾,否则想都别想。
相对于“养”,更难更烦的是“教”。胎教、早教、幼教,琴棋书画各种班儿,语文、数学、英语各种科目,哪一项背后不是一场场斗智斗勇、连哄带骗的鸡飞狗跳。这几年在家养病,时间充裕,陪伴孩子比较多,才发现陪孩子绝对是一件比工作还要累的差事。我曾经自认为的好脾气、有耐心,在孩子面前不堪一击,取而代之的经常是焦急、烦躁、赌气甚至失控,有时无可奈何地感慨,养个娃儿真是太难太烦了。
然而,让我们烦恼的,真的是孩子吗?
讲几件养娃当中做过的蠢事
和许多年轻爸妈一样,由于之前缺少学习和充分的准备,孩子降生之后,我们面对这一团柔软的肉肉,真的是手足无措。
没满月的时候,一次喂完奶之后没拍好嗝儿,把孩子仰面朝上放在小床上,结果吐奶,呛到了气管里,马上送到医院,当时最担心会造成吸入性肺炎,医生用小管子插进气管往外吸,然后又是X光、又是验血。不满一个月的小东西呀,折腾得够呛。后来提心吊胆好久,还好没出大事。
刚满月第一次去打预防针,孩子在车上睡着了,我和孩子妈妈两人傻乎乎商量,“睡着了好啊,趁睡打针,省的哭闹着不好摆弄”。于是baby睡得正香,一针扎进去,孩子惊吓,哇哇大哭,之后连续好几天夜里整宿哭闹。现在想来,即便大人睡着了,干一针,也得吓够呛,何况小婴儿呢,可当时就是这么没脑子。
孩子大概两个月的时候,瑶妈有点儿产后抑郁,我夜里睡不好、白天忙工作,也是心烦意乱,于是决定送孩子回东北老家待一段时间。那时正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两个月的小婴儿在乌七八糟的火车上咣当了18个小时,结果回到东北就得了肺炎。怕出意外,只好到医院输抗生素,副作用不说,关键是婴儿血管细,不好扎针,看着护士一针针在宝贝的小脑袋上扎进去,心都在滴血呀。瑶妈看不下去,跑到走廊抹眼泪,我也控制不住自己跑去和医生护士大吵一通。
两岁多的时候,瑶瑶经常莫名其妙的哭闹。有一次怎么也哄不好,我急了,把小家伙一个人扔在房间里,门一关,随她哭,不管她,姥姥心疼要去哄,我不让,还抛出谬论:“三岁看老,小时候不讲道理,长大还得了啊,必须教训一下。”瑶瑶两岁九个月,就被送进了幼儿园,而且我们还坚持不过度、直接上全天,讲什么长痛不如短痛,高强度适应几天就好了,结果瑶瑶每天把眼睛哭成小桃子。
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情,想象着孩子当时的心理感受,肠子都悔青了,真是觉得自己可笑又可恨,想骂自己“大傻叉”。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报各种班儿,但是如何当家长我们学习过吗?看过几本关于孩子的书?用心研究过孩子吗?真正懂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吗?
开车要驾照,律师要执照,执法要资格,现代社会干什么都要有个证儿,唯独当父母可以无证上岗。而且不懂还不学,还自以为是,你说养娃的烦恼怪谁呢?
让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做到了吗
有一天,我家瑶宝问我一个问题:“爸爸,你总说坚持最重要,让我坚持这个那个,你在坚持什么事情呢?”一下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啊,我坚持什么了呢,一阵慌乱后,我说,我坚持读书学习了呀。算是蒙混过关了,但我自己心里清楚,这样的回答是多么苍白无力。我每天催促她练琴练琴,可是我自己买的吉他,放在床底下,上面一层厚厚的灰尘。
类似这样的事情,生活中俯首皆是。
瑶瑶日常生活不大讲究秩序,不会管理自己的物品。玩的时候把东西铺的一大片,完事儿了从来不收拾。经常听她喊:“爸爸,我的***找不到啦。”有一种橡皮,瑶瑶很喜欢,买一块,没两天找不到了,再买一块,过两天又没了,陆续买了五六块同样的橡皮,后来文具店的老板打趣:“用的这么快呀”。我和瑶妈经常叨叨,要收拾要干净要整洁,可是至今也不见什么起色。究竟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们环视一下自己的小家,也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我俩本身就不是那种非常整洁有序的人,家里经常搞得比较乱,一段时间收拾一次。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下,你对孩子讲再多道理也没用。
还有我们总是说瑶瑶比较敏感,神经不够大条,遇到事情容易着急,有时找不到东西或者上学忘带东西了,就会很紧张,甚至急的哭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比较焦躁:“急有什么用?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哭是最没用的……”叭叭叭说一大堆。其实指责孩子“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什么呢,不也是焦急嘛。而且反思我们自己的性格,其实骨子里也是缺乏安全感,活的比较紧绷不放松,而这些一点一滴都能被孩子感受到并产生影响。
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或者一面镜子,从ta身上经常折射出大人的样子。我们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很难要求孩子做好。同时,我们的优点,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孩子也绝对看在眼里,而且甚至会比我们做的更好。
我和瑶妈的优点是还算比较爱学习,经常用手机软件学学英语。而你对什么感兴趣,孩子也一定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学习的时候,瑶宝经常挤在我们身边看,后来干脆用我俩淘汰的手机给她下载个学习软件,小家伙还真的煞有介事的学起来,每天用手机背单词、玩儿英语配音秀,不亦乐乎,慢慢学了不少东西。所以在英语学习上,我们基本不用太督促她,她自己坚持得挺好。
我们总说养育孩子很烦、很难,其实真正的难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们有时也是没长大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今年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巨婴国》,他说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年龄实际停留在3岁以前,由此探讨一些文化问题的心理根源。这个理论确实太过绝对并且自不量力,有些博取眼球的嫌疑,后来没多久这本书就被下架了。但是他确实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大人的心智真的就是完全成熟,堪当孩子的人生导师吗?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谈到一个实例。一位女士是佛教信徒,在外面为人处世慈悲和善,对谁都好,一副菩萨心肠,但是回到家对待自己的女儿却十分暴躁,经常打骂。女儿哭诉:“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佛教信徒?”
成人的世界有时候就是很分裂。面对压力,大人扭曲自己、戴上面具、适应社会,表现得成熟理性;面对孩子,没有压力,卸下面具,暴露出真实而有缺陷的自己。
我在小区里看到过一件真事儿。不知为何,一位母亲对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大发雷霆,然后拳脚相加,男孩儿嚎啕大哭,最后母亲不理他自顾自地走了,男孩儿一边哭一边远远的跟在后面,而他的妈妈头都没有回一次。我当时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大人如此对待孩子呢?但实际上,具体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了,除了这位母亲自身心理有问题,我想任何理由都无法解释这样的暴烈事件。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都是极端的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没错,这种极端事件在大多数家庭不会发生,但它内在的机理和逻辑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去自省和警惕的。
在成人的词典里,错误永远属于孩子,而大人就是标准、法典、正确的化身。是,社会进步了,我们不会打孩子,不会破口大骂,但是以管教的名义,将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道理强加给孩子,一定是常有的事情,这种精神上暴力同样会伤害孩子。
就说自己吧,有时候孩子不顺从意愿的时候,我这心里就慢慢拱火,表面上还装出很有涵养的样子,苦口婆心讲道理,孩子当然辩论不过大人,心里着急,只能消极抵抗或者哭闹,这时我就更有理啦,“你看,爸爸好好和你讲道理,你还这样?”反正一切都是在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现在这样,全是你的责任。有时想想当孩子真是挺憋屈的。
可是与孩子争对错真的有意义吗?即便成功证明了孩子是错的,让孩子自卑、愧疚、认为自己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宝贝熟睡的甜美的面庞,我就特别自责后悔白天对待她的方式。可转天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又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不见得多么阳光,多数家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多多少少给我们留下一些心理上的阴影。真的不要以为我们比孩子强多少,有时我们就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孩子,而所谓管教,也无非是大孩子欺负小孩子。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自己不成长、不长大,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呢。
平等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基点
从这一篇开始,我想写一个关于孩子的系列,把自己养育孩子当中遇到的问题、困扰、烦恼好好总结反思一下。但是在谈一些具体问题之前,我真觉得有必要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这一篇所讲的内容——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打开养育孩子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对待孩子。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原则或技巧——蹲下来,平视孩子。在我看来,这样一个看似细节的举动有着无比深长的意味。我们创造了孩子的生命,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需要,养育孩子也让我们收获爱和成长,所以孩子不欠大人什么,不是大人的附属,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和我们平等的生命。
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的彼此关爱和共同成长。如果没有这个理念作为基础,如果我们不蹲下来平视孩子,我想一切教育方式方法都是浮光掠影、无本之木。后续的文章与其说是在探讨养育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在探讨大人自身成长的问题,我想这样才是打开这些文章的正确方式。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视频——《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你理想中的那个人》,引用其中一段话:“我们为的是孩子,关乎的却是父母自己,教育的方法技巧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冰山一角,我们真的想教育好孩子,就需要我们把全部的人生都参与进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