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考试脑科学》,之前是写给高中生备考的一个学习方法,通过理解大脑的习特点,更好的运用自己的大脑,建立更高效的习惯,本来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学习方法,不过有一个意外之喜,就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那么喜欢?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爱的死去活来,非他不能,仿佛没有了这个人就活不下去了,但是当真的和这个人分开之后,彻底放下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在回想起来,你会觉得当初的自己怎么那么傻,竟然会喜欢这么一个人,而且还那么的不能自拔?
其实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大脑在作祟。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内心的标准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世界几十亿人,可能一定有比当下这个人更适合的人,但如果这样,那这辈子找到的几率也并不大,于是我们会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当我们做出选择之后,明知道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有更适合的,那怎么办呢?能够解决这种不合理状况的就是“恋爱情感”,它会使我们的脑产生错觉,告诉我们这个人就是最适合我的人,他就是我的一切,我也不会再考虑其他人,以此来弥补我们在满足感上的缺失。
恋爱情感是通过A10和前额叶皮质的联动作用产生的。一旦发生联动作用,人脑就会逐渐被恋爱对象占据,除了喜欢的人以外,其他事物都会被脑排除,就连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不例外。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冯·洛高曾写道:“恋爱开始,智慧消失。”“恋爱”是人脑产生的一种巧妙机制,它可以让人不再考虑除恋爱对象以外的其他事情。
看到这段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句话:智者不入爱河。
其实这句话有两重意思:一是智者知道入爱河会变傻,所以不入,告诉我们智者不入爱河的因;二是因为没入爱河,所以依然是智者,告诉我们之所以是智者的果。
不过这句话往往还有下半句:遇你难做智者。
而这句话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爱是一切情感的根源,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是以爱为前提的,比如恨、忧、怖……有话说:“爱之深,恨之切”,爱的对面不是恨,而是无视。无爱便无恨,也无忧虑。
不过这都是小爱,有分别心之爱;大爱是没有分别心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爱,当没有例外之后,爱与不爱并无差别,就好像你说大家都很好,那其实和大家都一般并无差别。
所以才有众生愚昧,因为所怀之爱皆是小爱;智者开悟,因为智者无爱。而遇你难做智者的智者,其实从来都不是智者。
但这不是众生的错,是脑袋进化的问题。
看完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把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权当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