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中,闽博志愿者们终于开启了第二季的“读城”。这次要读的内容,是福州最早的商业区——上下杭。
龙岭顶
9月15日,在担惊受怕的台风天中,于仲佳老师带领着志愿者们从龙岭顶开始,翻开了这座两千年古城的另一个篇章。龙岭顶,学军路和延平路的交叉处,有一牌坊立在大庙山山麓。相传曾经一个和尚在山顶的三眼井处打水时,有一条龙从井中飞出,因此得名龙岭顶。而在龙岭顶,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应是大庙山。闽越国的第一任王——闽越王吴诸,就是在此受封。后人为纪念闽越王,在山顶上建起了越王庙。
上下杭
在大庙山的另一侧,便是如今的上下杭。两千多年前,闽江的河道由此走过,站山顶可见龙腾巨浪的景象。在河流的冲积下,形成两个沙洲,可供人行走或供往来船只靠泊、装卸货物。涨潮时,人们走上痕,称为“上航”;退潮时,人们走下痕,成为“下航”。从北宋元祐年间开始,此处逐渐形成陆地,上下杭居民逐渐增多,口口相传的名字,也成了上下杭,并衍生出了福州最早的商业中心。
建郡会馆
作为商业中心,上、下杭曾是商贾的聚集地,繁盛时期,曾有20多个商会聚集在此处。我们走到的第一处便是建宁会馆(又叫建郡会馆),坐落于上杭路128号,建于嘉庆年间,是为在榕建宁商人提供的住宿和休闲娱乐场所。远处望去,会馆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红砖墙、燕尾脊以及精美的砖雕和灰塑。馆内曾被改成居民楼,现已恢复为会馆,馆内正殿和戏台遥相呼应。正殿的藻井是旧时留存下来的,戏台上的藻井模仿自正殿。层层出挑,环环相扣的藻井,在戏台上方有放大声音的效果,从宗教角度讲,是上达天听的媒介。可爱的小志愿者们,纷纷前往戏台,上演一出天真烂漫。
采峰别墅
采峰别墅建于1920年,从设计到建成仅5个月的时间,其主人是有强大财力物力的马来西亚华侨——杨鸿斌。整座别墅中西合璧,地上有象征长寿的龟壳砖纹,有象征富贵的莲花,卧室的阳台有象征文人雅趣的半月池;而别墅使用的石板石柱都是由国外订制运回国的。一进门有60米的马道,彰显主人家的非比寻常;别墅的右侧,有一个地下室,是采峰别墅的储物间,通往彩气山。别墅是双层结构,楠木门背后的每个房间都别具一格。大厅内的右侧楼梯,是旧时别墅留下来的。别墅的后墙上,“万”字上方,还有一排通风孔,以适应福州多台风的天气。采峰别墅虽未修复完整,但其大气中不乏雅致的造型,成为大家最喜欢的拍照留影地。
张真君祖殿
从采峰别墅出来,路过当时航行标杆的大榕树,右拐进入汤房巷。这条幽深的巷子,沉淀着福州早期的温泉文化。穿过巷子,右边就是张真君祖殿。张真君原是宋代的一个永泰农民,急公好义,打抱不平,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神。宋代年间,民众就建成了此殿。祖殿里的负责人非常热情地为我们做讲解,原来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当闽江涨潮时,周围的三条河汇聚于庙前,前聚财气,后靠采气山,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在光绪年间,成为几个商业公会的“办公地点”。文革前,张真君祖殿曾被辟为街道工厂,所幸,已被重修。
出祖殿,往星安桥走去。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石桥,每个年代都有进行修葺维护,护栏上留下的石刻,就是这些历史的记载。如今的星安桥,是上下杭的一个标志,围绕着它,将规划出一条酒吧街。
永德会馆
漫步走过这座石桥,往三通桥的方向,能见到还在恢复中的永德会馆。其一二楼是西式建筑风格,三楼是清代风格,门联上的字句间,曾刷过的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现在,会馆的外侧还围着一些脚手架,看不清楚总体的样子,待它修复好,我们定要再来一次。永德会馆隔壁的硋埕里曾是德化瓷器的买卖市场,如今仅剩满墙的树根,诉说当初的繁荣。
上下杭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除了上述的会馆、别墅,利发巷89-91号九奶奶的房子也兼具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和西方建筑中雅致的阳台。走在上下杭的路上,雕梁画栋和洛可可风可能同时现在同一栋建筑中。我想,这也是商贾聚集地的特点,少了点规矩,多了点创新和包容。
三通桥
再往前,路过文艺满满的鹿森书屋,在上下杭的大牌坊旁,就是三通桥,也是上下杭的文保单位之一。当初为中亭街建设需要,三通桥由东西走向,平移至南北走向,横跨于星安河上。这座建于嘉庆丙寅年间的石桥上与旁边的白墙红灯笼,也成为大家的拍照打卡地。
陈文龙庙
跨过三通桥,就是我们本次读城的最后一段了——陈文龙庙。陈文龙,爱国名将,后被人们尊为水神,与妈祖齐名。民间流传有“官拜陈文龙,民拜妈祖”的说法。此处,也是唯一大年初一不关门的庙,说大年初一,会上演“躲债戏”。
从庙里出来,再次走上三通桥,望向眼前这条还在治理中的三捷河,河里吸污的水草在风中摇曳,净化的鱼在水里嬉戏。这里用生物的方法,在治理曾经留下的污染。河岸上,有修葺一新的屋子,也有正在维护中的民国建筑。此间,时光有些恍惚,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曾经的繁华商贾聚集地,见到曾经的觥筹交错,听到灯红酒绿中的低吟浅唱。
期待在修复后的上下杭里,可以再次穿梭时空,见证历史,见证福州的黄金年代。